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老总论坛 > 话说企业家

话说企业家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8-03-21, 作者: 乔春洋, 访问人数: 2719


7 上页:第 1 页

  在公众的心目中,企业家形象与企业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公众对企业家与企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常常遵循着“爱屋及乌”之说,即对一个企业家有好感,也会对其企业、产品和服务有好感,反之亦然。也就是“企业家形象与企业形象一致”,这在心理学上叫认知平衡。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只有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欣赏,才能更好地树立企业形象,更好地开拓市场,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最近,北京一家机构作了一项关于企业家形象的调查,结果显示,作为智慧分子群体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谋略性”成为中外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中国企业家的“艰苦奋斗”精神也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与外国企业家相比,中国企业家的“道德”和“外在形象”上的负面性更加突出,这深深影响着公众或消费者对他们的印象。所以中外企业家在总体形象得分上差距较大,中国企业家形象得分为66.3分,低于外国企业家的74.5分。中外企业家相互比较时,中国企业家较为缺少的是一种气质、公信力和个人魅力。在公众心目中,仅有12%的人认为中国企业家有贵族气质,而认同外国企业家者为63.8%;仅有18.5%的人认为中国企业家让人信服,认同外国企业家者为51%:仅有23%的人认为中国企业家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认同外国企业家者为48.1%而在开阔的视野、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全新管理理念等方面,公众认为中外企业家差别悬殊:61.5%的公众认为外国企业家更具有全新的管理理念,仅有12.9%的人认为中国企业家具备此素质;有五成的公众认为外国企业家具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开阔的视野,仅有一成的公众认为中国企业家具备这两种素质。

  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这样对比一下会给中国的一些企业家提个醒:加强内在修为,改善外在形象。也会给少数企业家一个善意的忠告:坑蒙拐骗的事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不要做。极个别企业家,的确腰缠万贯,而德才学识浅得可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冠冕堂皇,腹内草莽。经营专业杂志,把自己打扮成文化人,写起文章却病句连篇。对外讲人性化管理,经营管理中却兽性十足。经常敲诈别人,多次被公安机关拘留。拖欠员工工资,然后溜之大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样的社会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评价。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真正的企业家也不妨多利用一下媒休资源。实际上,一些企业家之所以能获得公众的好评,就是因为他们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与报纸杂志访谈中,抓住了媒体乐于炒作的特点,使自己成为新闻人物。自然,作为企业家,其专长理所当然是企业管理的专业能力。然而企业家的生活方式、个人喜好、性格特征都会成为公众学习和模仿的标杆,都是可供动员的社会资源。潘石屹的博客、张朝阳的“演艺事业”、王石攀登喜马拉雅山都是吸引公众眼球的巧妙方法。在现代商业舞台中,企业家“扭秧歌”式的甚至有点“招摇过市”的娱乐化生存方式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景,也是新时代经济中必要的生存法则。在被各界争相谈论的“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就是财富。你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你就容易挤进消费者的脑海之中,进而获得好的销售业绩和经济效益。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企业界成熟的公众企业家还十分有限。

  许多企业家一旦得势,便忿忿不平地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恶狠狠地想:“我花开后百花杀。”以为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像“芙蓉姐姐”一样自高自大,无所顾忌。为什么某些企业家如此狂妄?因为有钱。我比你有钱,我的声调就高。我的企业比你的企业资产总量大,我说话的口气就硬。在这里,钱代表了经验,代表了地位,代表了权威,代表了真理。个别企业家,像刚刚发财的小农到城里逛一圈,突然发现城里人不如自己有钱,于是就想把整座城市买下来。

  自信必不可少,但过度自信就有可能出问题。成熟的企业家,更多的是以知识、理念和恒心作为自信的基础。真正的自信,应当是在面临危机、面临崩溃时,所表现出的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坚强意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钱多少的问题。危机一旦出现,一向号称几十亿、上百亿资产的企业会瞬间崩溃。为什么?没有信心,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钱没有了,企业没有了,企业家的称号也就被扫除出历史舞台。其实,有时候,这支撑自信的钱也是虚假的,只是靠负债撑起来的所谓资产,一开始还编造各种故事给银行和社会听,慢慢地就变成了幻觉,以为自己是真的有钱了,真的能控制多少个亿了。

  如何才能解决过度自信呢?要加强品德修养,丰富文化内涵。对某些过度自信的企业家来说,还需要作些强制性的安排。比如,有些事情你不懂,管理不了,专家治理比你治理好,你就要把权力放给专家。柳传志创造了家喻户晓的联想,却又引退幕后,是因为他明白自己的短处。可能年纪大了,精力不够用了,对市场的敏感度不如年轻人了,等等。这个时候,把权力交给别人,为自己的联想事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仅没有显示柳传志失去了自信,相反是他真正自信的表现:伟大的事业自然后继有人。

  2003年8月4日凌晨,韩国现代集团峨山公司汉城总部大楼,一个人影飞落下来,顿时地上血肉横飞,死者是公司董事长郑梦宪。跳楼自杀的直接原因是政治丑闻、巨额亏损和家族纷争导致的精神抑郁。1932年,美国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因脊椎病的折磨,陷入抑郁,悲观厌世,开枪自杀。而汽车大王享利•福特由于过于专制强势,以致于接替他的儿子年纪轻轻便抑郁而死。

  在我国,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2005年1月初,身家8.8亿元,54岁的金花集团副总裁徐凯在酒店上吊自杀。据金花集团总裁吴一坚回忆,此前徐凯曾“精神恍惚,老发呆,答非所问”。徐凯说自己整夜失眠,动情时还流下眼泪。2005年底,身家38亿元的民企德州晶华集团董事长苗建中,因患抑郁症在家中自缢身亡,享年53岁。而广东茂名企业家冯承明因面粉厂经营不善,患上重度抑郁症,自杀时才29岁。他在遗书中写道:“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心理障碍而自杀身亡。

  企业家们选择死亡来卸下压力,结束抑郁,这无疑是人生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工作过重,沟通不畅,角色冲突,环境变化,经营失败,家庭不和,都会导致企业家压力过重。《财富》杂志也警告说:“最后的禁忌,不是性,不是酗酒,不是毒品,而是职业压力。”这些压力是抑郁的诱因,而抑郁则意味着希望破灭,是对自我的否定,是行为的退缩。其实,几乎所有企业家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抑郁的影子,只不过他们没有察觉而已。有的商界精英患的是微笑性抑郁症,平时能露出职业微笑,回家后却像火药桶,这样的抑郁已隐藏得很深,本人更意识不到。

  抑郁症可能是单纯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有其生物学原因。如果属于社会性和精神性原因导致的抑郁,程度较轻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也就是通过心理的方法来疏解。如果属于生物学原因,即大脑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发现变化,造成神经传导递质水平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一旦确珍,一般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对于无法确定病因的中度和重度抑郁患者,也要入院治疗。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企业家突然富有后,就不知所措,甚至变得奢侈、张狂、咄咄逼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自己的家人也趾高气扬。这反映出他们内在强烈的自卑和自我评价体系的扭曲,他们只有用这样的行为才能够为自己建立起所谓的“自信”。还有一些人对社会充满了怀疑的目光,紧紧捂住自己的口袋,以为谁都在打他的主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本人的安全感缺尖,或信任感缺失造成的。

  前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今天看来,这话还没有错。“明”就是准确、客观,这句话是说对自我的认识要准确、客观。因为先天条件、社会阅历和外部机遇等方面的差异,人和人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不可以做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攀比,否则只能做出有悖于客观现实的选择,为自己带来烦恼、焦虑甚至抑郁。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痛苦,抑郁也许会远离自己。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4篇)
*别让中国企业家成濒危物种! (2007-05-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黄鸣)
*中国呼唤真正的企业家 (2005-08-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胡侃)
*成功企业家如何穿越君主神坛? (2005-03-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郑文斌)
*民营企业家,革心是岸! (2003-08-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张韬)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5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10-06 05: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