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年中国家电业:在烦恼中走向成熟 7 上页:第 1 页 记者:刚才沈先生谈到,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开始挺进上游。我们了解到,长虹收购华意股份进军冰箱压缩机行业,与东元共同组建空调压缩机工厂,并购一家韩国的等离子屏企业;TCL、海信、创维和康佳等也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军上游液晶屏的研发、生产领域;美的拥有美芝压缩机工厂,格力也有凌达压缩机工厂等等。请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家电企业挺进上游是否为大势所趋? 沈闻涧:这是一些家电企业不满足现有经营状况和业务模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的一种途径。企业希望通过打通产业链,分享来自不同环节的利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加大对行业发展的话语权。 随着全球家电产业竞争中心的转移,越来越多的上游核心部件研发与制造商将目光投向中国,而我国要从全球性制造中心转变为创造中心,必须依靠一些行业领先企业的积极带动。挺进上游产业,掌握产业链中关键零部件的主动权,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彩电业,在平板化大潮的趋势下,我国企业由于缺乏对上游屏资源的掌握,在市场竞争中受制于他人。此外,历经多年发展的空调业,在核心部件压缩机、制冷剂等方面,先进技术仍然被日本、美国等外资企业掌握。种种现状都迫使国内企业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挺进上游。 但这并非是我国家电业今后发展的主流模式,这种发展是由企业综合实力、人力资源、资金等因素决定的。近年来,我国家电企业多元化挫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奥克斯退出汽车业,澳柯玛、小天鹅退出空调业等,均说明了企业的多元化扩张必须量力而行。在现有产业链上,专业化分工已相对成熟,专业化的企业更能做强做大。企业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式,还没有标准答案。 记者:在家电企业挺进上游之际,家电零售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继并购永乐后,国美又将大中收入囊中。苏宁则在全国放弃了加盟店扩张模式,实施自主发展。近年来,家电连锁卖场已遍布一、二级市场;同时格力、美的、格兰仕等企业却纷纷在各省自建专营店进军三、四级市场,长虹、TCL也尝试三、四级的连锁卖场业务。请问,连锁渠道能否成为家电分销的主要方向?我国家电分销渠道今后又将呈现何种走势? 沈闻涧:家电连锁业的发展形势喜人。目前,以国美、苏宁为首的大型家电连锁商已占据一、二级家电销售市场的主要份额。特别是在国美、苏宁等全国性连锁企业的积极推动下,以“大规模化采购、快速分销、质优价廉”为利器,家电连锁商完成了对百货大楼、家电专营店等渠道的洗牌。可以预见,在“网络健全、品种齐全、价格优惠”等优势的推动下,连锁将成为家电分销的主要通路。但是对于参与其中的企业,则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竞争力下降等问题。 此外,一些企业与传统渠道商在三、四级市场上的深度合作,正是看到了大型家电连锁商的软肋。连锁卖场的扩张是以规模化消费能力为支撑,而在消费能力相对分散的三、四级市场,连锁商的规模化优势不能得到体现。因此,格力、美的等在各地开设品牌专营店,正是对连锁渠道的一种制约和补充,在增强其与连锁卖场谈判的筹码之际,也抢占了消费能力不断释放的三、四级市场的份额。 记者:在家电连锁商近几年来快速扩张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一、二级家电市场正趋于饱和。与此同时,国家在河南、四川、山东3省试点推进“家电下乡”招标工作,对于农村消费者购买招标家电产品予以财政补贴,显然三、四级市场正在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国家电市场的这种格局? 沈闻涧: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消费市场,特别是在家电这类耐用消费品上,从城市到农村的普及与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在一、二级中心城市,家电的需求量已经接近饱和状态,每年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于城市新增住房和家电的二次更新。对于许多家电企业而言,城市市场更多是新品推广、品牌塑造的平台,今后的发展重点还在于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挖掘。 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政策,以及一系列拉动农民增收、刺激消费等配套性措施的出台,农村家电市场开始启动,海尔、格力、康佳、海信等家电巨头们纷纷下乡建立品牌专营店,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推广和拓展力度。2007年年底,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开始的“家电下乡”的招标试点工作,首批招标产品尽管还局限于彩电、冰箱、手机等产品,但这向家电行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三、四级市场的拓展将是企业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是给予积极支持的。 显然,家电企业今后的竞争策略也应随之展开“二元化”调整,根据自身的品牌及产品定位、发展方向,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和竞争策略。 记者:最后,面对已经到来的2008年,面对中外家电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和发展,也请您简单谈一下您的看法。 沈闻涧:2008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步的发展步伐,奥运会的到来,农村家电市场的大开发等都将为我国家电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中外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认清形势,正确地分析优劣势,理性参与市场竞争。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swjian@12.com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