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吉利汽车的转型之痛

吉利汽车的转型之痛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7-10-22, 作者: 王燕梅, 访问人数: 2583


7 上页:第 1 页

  技术:萤虫之光难争辉

  尽管品牌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招牌”,但品牌的核心动力却是“技术领先”。汽车是人类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产业链非常长,从钢铁、钢板到塑胶、电子、玻璃,到各个加工程序,一辆汽车里面的零件就有四五千个,差之毫里便失之千里。因此,在这样一个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技术传承和研发能力是取悦于市场的最佳利器。

  吉利的自主研发起点非常低,而且至今也尚未完全实现其既定目标。当众多竞争厂商的B级车相继高调落地后,吉利的新车却还没有影子。吉利所宣传的自主创新,确实是自主,但并非是创新。坊间盛传的吉利自行研制的MR479Q系列发动机,其实是模仿丰田A8的改进型发动机。为了促进汽车业的发展,国家对汽车配套零部件不设有专利保护,吉利利用了这一不合理却不违法的空档,迅速积累了发动机的研发能力。CVVT-JL4G18发动机也谈不上世界先进、中国领先,只是停留在四大工艺完备,能自主生产发动机的阶段。吉利汽车不但在传统技术上与国际国内尚有差距,对核心部件研发技术掌握还需时日来逐步完成,而且在前沿高端技术上也少有积累和突破。在这种情况下,由价格优势转至技术领先,转型成功与否尚待时间考验。

  现在,出于提升品牌形象和追逐更高的利润的需要,吉利先后推出金刚、远景中档车型试图谋求在中高端车市分一杯羹。可是金刚的竞争对手几乎囊括了包括丰田威驰、通用乐风、现代雅绅特和奇瑞新旗云等在内的经济型轿车中的所有中端车型,令大部分业内人士咋舌无语。而远景则更是凶猛:从轴距和价格上来讲,通用凯越、丰田花冠、现代伊莱特还有奇瑞A520、华晨骏捷、福美来二代等都和远景形成竞争之势。就吉利的品牌和技术来讲,在比亚迪、奇瑞和长安的前后夹击中已显疲态,又如何在众多合资和进口车型中胜出呢?  

  服务:犹抱琵琶半遮面

  好车好在质量,坏车坏在服务。在汽车产业正从过去的制造业逐渐转变为服务业的背景下,优质的服务已成为日益惨烈的竞争中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的一环。目前全球车市的竞争都不再仅仅是品牌的竞争,更是服务和品牌附加值的比拼。服务已成为各路汽车厂商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进而一决高下的擂台。对汽车服务的重视不仅反映了汽车厂商通过维系、拓展客户方式以扩大利润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更承载着消费者对提升汽车消费品质、体验汽车文化的殷切期待。谁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谁就拥有了一个以汽车为纽带的庞大的客户市场。

  由于吉利的老车型采取的是经销商买断品牌的方式运作,售后服务几乎为零,服务水准难以保证,消费者怨声载道。据媒体报道,四川某地的维修人员态度恶劣,语言粗暴,在车主维修的过程中,只是拿着工具随意敲打了几处,极不耐烦。而在销售咨询的过程中,吉利的汽车销售人员反应冷漠,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吉利汽车的服务现状目前尚停留在“理念"或者“口号"阶段,对服务缺乏明确的战略部署,没有系统的支持流程与操作设计,难以让消费者放心。

  吉利能否在中高端车市分得一杯羹的重要方面就在于是否能对现有的销售服务体系进行升级。中高端车市的消费者主体在合资企业的多年的培育和引导下,消费理念和消费体验与低端车消费主体有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吉利汽车现有经销商渠道、服务水准、网络层次等必须改变。或者,出于提升服务水平和保证服务水准的目的,吉利需要建设新的销售服务体系。   

  人才:无可奈何花落去

  杰克•韦尔奇曾说:“在有关赢的问题上,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企业要想“赢”,就必须找到合适的人来做正确的事情,同时将其扩展为优秀的人才培养制度和企业用人文化。无论是管理、品牌、技术亦或服务,都需要优秀的人才来运做。从这个方面来看,吉利汽车的人才与文化缺失已经开始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002年,原浙江省地税局总会计师徐刚,接任吉利集团CEO的职务,全面负责集团日常经营及管理工作。同期曾受训于通用管理学院的柏杨也进入了吉利集团。2003年2月,吉利挖来了原上海大众总经理南阳担任集团副总裁。2006年北京车展前夕,吉利聘请了技术管理精英、底特律华人汽车专家赵福全博士助其进军欧美市场。吉利从未停止其挖角行动来壮大高管团队和充实人才。但我们也看到,这些汽车界的精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南阳重回上汽集团,柏杨黯然离开,徐刚不久前悄然淡出……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与频繁离任已成为吉利无可避免的硬伤。现任吉利集团常务副总裁杨健七月份在一次汽车界峰会上说:“自主创新的公式则是人才加技术。与单纯的引进技术、设备不同,技术、设备是死的,只有花大力气培养、引进人才,才能让新技术、设备活起来,发挥出自主创新的活力 ……”但是,恰恰是吉利在不停地挖人换帅,而没有看到吉利为中国的汽车界培养了些什么精英人才出来。人才问题将成为吉利汽车今后一段时期摆上桌面的的重要议题之一。  

  以丰田为镜,该学习什么?

  以丰田为镜,不仅要看已经是全球著名品牌的丰田是如何运作品牌玩转市场的,更重要的是学习丰田成为世界著名品牌的过程,学习丰田是怎样进入高级汽车俱乐部的。丰田在技术研发和传承方面的能力是无庸置疑的,它依靠其独特的“精益化”生产模式改写了汽车市场的座次。同时,丰田汽车在进入美国的高档轿车市场时,没有使用TOYOTA品牌,而是另立一个完全崭新的品牌 “LEXUS”,甚至不以“丰田”为其作担保与背书。LEXUS并不公开把自己的名字和丰田公司联系联系在一起,它对消费者的宣传是它有自己独立的定位。而这种声明要比消费者是否了解那种联系更重要,它尽量避免“TOYOTA”给“LEXUS”带来的低档化印象,以至于成就了一个可以与“宝马”“奔驰”“保时捷”相媲美的高档轿车品牌,曾一度占据了美国高档轿车市场的相当份额。

  吉利现在进军中高端市场,完全可以吸取成功品牌的经验,从管理、品牌、技术、服务、人才上狠下功夫,精益求精,不断地学习与改进,在此过程中踏踏实实积累技术和资金,以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改变消费者心中固有的品牌形象,减少试错的成本和时间,从而崛起于汽车市场。

  从低价优势向技术及业务领先的转变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在经历了创业初期的浮躁、混乱与无知后,吉利汽车需要痛定思痛,明确企业战略和定位,改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金量,提升服务体系和水平,大力培养人才,多做实事少做秀,从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细节着手,开始真正地蜕变。如此,方有望成为可以与世界名牌同台竞技的成熟的汽车厂商。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146797684,电子邮件: wym_goodluck@12.com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9篇)
*吉利收购沃尔沃背后的中国式男权主义 (2010-03-3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张会亭)
*为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泼瓢冷水” (2009-12-3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蒋军)
*沃尔沃,吉利不收购谁来收购?! (2009-09-1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福来顾问、娄向鹏、张正)
*吉利GE-山寨版的劳斯莱斯能卖得出去吗? (2009-05-0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旷春龙)
*吉利升级,值得敬佩 (2009-04-2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福来顾问、娄向鹏、张正)
*吉利:“狂语”公关难掩品牌之殇 (2008-03-12, 《新营销》2008年第3期,作者:李晓辉)
*搅局者“吉利”会被踢出局吗? (2006-11-2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石章强)
*丰田吉利诉讼疑云 (2003-09-24, 《智囊》,作者:尹乐琼、刘金霞)
*吉利汽车清凉夏夜整合企划案 (2002-07-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黄宗汉)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7-07 05: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