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引导式授课的五个步骤 7 上页:第 1 页 这个过程是研讨。 学员已经有结果了,讲师可以请学员来分享,可以请一个小组分享,其余补充,也可以请大家轮流分享。可以把结果写在大白纸上,也可以起立口头分享。可以讲师指定发言人和小组,也可以看学员的意图随意分享。具体采用什么方式要看内容深浅和关联程度而定。如果内容很浅,一个小组口头分享就可以了。如果比较复杂,就需要多小组分享。如果大家有很多话说,那每组分享也是可以的,如果每个小组的观点基本一致,那就要限制分享的组数。 学员在分享时,讲师在不断地思考,总结,提炼,反思,关注其它学员的反应,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在学员分享完,进行总结,和学员一起得出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就是授课的目的。 这个过程是分享。 最考验讲师功力的时刻出现了。那就是在学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以后,讲师要进行总结,以前都是“挖坑”的动作,现在学员已经走到坑边了,但各自的观点不一致,讲师此时要把学员的观点进行总结。站在不同的角度总结,总结成几个模式等,引导到一个结论上来,这个结论是学员和你一起达成的,当然也是你课前就“策划”好的。也就是我以前文章说到的三点式的总结,讲师要不比学员分析的深一点、要不比他们宽一点、实在不行就重复学员的话,说的有趣一点。总结很关键,它是整个课程的精华。它是讲师功力的综合体现。它是检验专业讲师与初级讲师的重要标志。没有总结的互动,那是浪费学员的时间,那是伪互动,你不妨问一下这样的讲师:老师,你的观点是什么?我们想知道。 表面上看来,结论是讲师课堂上总结的,实际上,讲师在备课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学员在研讨阶段,会有什么问题,学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怎么才能知道学员会有什么问题呢?这就要求,讲师有过相关工作的经验,了解学员现在的问题,对于学员研讨的问题,讲师进行过深入地思考,讲师有自己的观点。 所以引导式授课,要求讲师除了高超的授课技巧以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放出去,收不回来,就麻烦了。讲师到此已经总结完了。这个单元就结束了吗?还不够,结论有了,在学员的日常工作中怎么样呢?接着要进入下一单元,关联。 所谓关联是解决结论的使用性问题。讲师此时要把结论和学员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关联,深入到学员的工作中去。关联可以是研讨如何来应用,也可以是角色扮演如何来应用,具体要用什么方式关联,要看课程内容而定。总之,学员来听课时是带着问题来的,离开时,是带着结论和工作的关联离开的,他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时就方便了很多,培训的效果就达成了。 以上就是引导式授课的五个步骤,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引导学员学习。在授课过程中,讲师要时刻关注学员的感受,确定这些环节是拆开来使用,还是全部使用。一个大单元结束了,下一个引导的单元又开始了,于是课程在八卦掌中继续,学员在无形中学习。 作为讲师,你敢把问题抛出去吗?抛出去,你能收回来吗?收回来,学员能信服吗? 引导能力的高低是检验一个讲师专业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