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紫光欲“淡化” 清华?--反思校园文化 7 上页:第 1 页 [回溯 “清华”味道] 一面大旗到底有多沉?一块招牌到底有多重? 1988年创办的清华紫光作为清华大学的第一家校办企业,背靠着清华这块牌子和清华不可比拟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得以迅速发展。1999年紫光股份上市交易,股价直冲百元大关,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少有的两支百元大股之一。但投资者真正信赖的就是“清华”这两个字,这一切都使得紫光难以摆脱身上的“清华”味道。 在人事方面,校办企业一般都会受到校方的制约,紫光也不例外。紫光的创始人张本正就曾经对媒体笑谈他被“推”下海的经过:“1988年清华筹办校办企业,决定由我担当负责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情愿’。当时清华校长张孝文对我说:‘你怎么这么守旧呢!好吧,我给你24个小时的考虑时间,考虑好了再来找我。’我思考了一个晚上,第二天11点准时到了他的办公室,说:‘我有两句话,第一,服从分配,第二……’,张校长一听,说:‘好了,第二句我不听了,服从就好。’就这样,我被‘推’下了海。” “服从分配”这四个字,我们所有人都再熟悉不过了。但很明显,如果一个决策由于“决策者”角色的错位而注定只能偶尔正确,就像这次开清华校企之先河,那么“服从者”恐怕就很难经常去“笑谈”了。 在经营方面,紫光在学校的温室里长大,先天缺少一种商业竞争环境;与此同时它一开始就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很难有自主的企业行为,不得不“迅速涉足”IT、生物制药和环保三大互不相干的产业,而使得紫光的核心产业能力不强。 在体制方面,与所有国企一样,所有者缺位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紫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和最复杂层面。而在企业文化方面,校办企业一直颇多困惑。由于背后有学校这座靠山,有名校这块牌子,校企比起非校企来,多少有点沾沾自喜。正因为这样,校企很难摆脱学校对它的影响,真正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企业文化。 1991年,紫光提出其“四大”文化:“大事业的追求、大舞台的胸怀、大舰队的体制、大家庭的感受”。前两个“大”汲取自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鼓励员工要有成大器的志向和接纳五湖四海人才的胸怀;大舰队的体制是为了适应紫光多元化的要求,强调要适应多事业部的活性结构;清华大学文化讲求个体之间的相对自由和独立,讲究“淡如水”的境界。但企业文化不能这样,所以紫光倡导一种“大家庭”式的企业文化,希望每个员工都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家,倡导一种甘苦与共的团队氛围。但这很难说成是一种完整的企业文化,因为它没有面对市场的意识,忽略了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这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残缺,更几乎是致命的。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