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市场不是战场,而是赛场 战场给人的印象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一个充满血腥与杀戮的场所,似乎战场上不存在朋友,只有敌人和对手,所以有“兵不厌诈”的古训。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竞争成为它的基本特征,通过市场竞争,“无形的手”发挥作用,能够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有竞争就有成败,就有利益分配的冲突,因此有人说“商场如战场”,充斥着你死我活的、弱肉强食的自由竞争。 当然,我们首先要承认市场有类似于战场的一面,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有的企业通过竞争取得丰厚的利润,得以生存和发展,有的企业却相反,被市场所淘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有很多类似于战争的场面。80年代中后期,在市场扩大和需求扩大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参差不齐,产品技术和功能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升级换代之中,自由竞争可能不影响各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家都可以获得利润,全社会处于整体经济繁荣时期。但是,当市场规模和需求发展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时,所有企业生产的迅速扩张也就必然导致生产过剩。为了解决过剩的生产和大量积压的库存,保持企业生存和发展,就要进行价格竞争。谁首先降价,谁获得的市场分额和利润就增加,这样就可以把一些因财务状况恶化的企业挤出市场,这就是价格竞争阶段,大体在90年代中期。在这个竞争过后,开始进入产品技术和功能以及企业资金实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竞争的阶段,又使很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能够保存下来的企业,都具有保持生产规模、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的优势,生产技术进入到比较成熟的阶段,社会需求也稳定下来甚至会下跌,企业增加利润的出路主要是依靠企业内部管理和成本降低(包括裁减人员)。这个阶段,企业规模都很大,生存的同类企业较少,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3—5家甚至更少的企业手里,一旦出现金融危机、结构转轨等因素产生的需求减少,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进入更加残酷的价格竞争的阶段。 然而,笔者以为,市场从本质上说不是战场,战场的拼杀与市场竞争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二者性质不同。战场是以消灭对方为目的的,敌对双方没有双赢共存的关系。狭路相逢,要么两个活一个,要么同归于尽。市场竞争则可以共存,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企业竞争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的利润,不是消灭对方,其结果只是你第一、我第二。1999年,德国两家国际著名的汽车公司为购买英国一家汽车公司发生不快,但很快他们又达成新的合作协议。美国被认为是最讲究竞争的社会,但是1995-1997年的3年中,仅仅是企业兼并、合并都在9000-10000多起,数量是全球最多的,年兼并金额在5000-8000多亿美元,也是全球最高的。这已经不是残酷的、你死我活的竞争了。 其次,二者的方式手段不同。战场为消灭对方可以不择手段,市场的运行却要遵守相应的规则、秩序、法律和道德等约束机制。由于性质上的区别,战场上只论成败,可以出奇谋,操诈术,无所不用其极。相反,市场是国家、企业、消费者等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在多方利益兼顾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运转,所以人们相应地制定出市场的规则体系,要求企业行为是合理合法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用战争的手段消灭竞争对手,未必会给企业带来最大利润。1998年,由于恶性的价格竞争,我国农用车市场全行业亏损20多亿,平板玻璃因低价倾销全行业亏损7亿元人民币。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表明企业利润不仅是来自竞争,更来自合作。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