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高清蓝光碟机大战或为伪命题

两大阵营大打内容价格牌

高清蓝光碟机大战或为伪命题


《中国企业报·消费电子周刊》, 2010-01-27, 作者: 张冰馨, 访问人数: 1549


  DVD产业在为业界赚取巨额财富后,悄然退出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蓝光高清碟机的商机,为业界指出了下一个金矿领域。近日来,索尼、飞利浦、TCL、新科几大企业围绕高清蓝光碟机和蓝光碟片展开了新一轮的价格战,并有望在今年引发碟机市场的蓝光热潮。

  不过,记者注意到,蓝光高清碟机大战的背后却是两种技术标准争夺引发的资源重复投入、竞争白热化。更为可怕的是,随着互联网视频的发展,碟机产品的短命产品特性日益突出,其功能和作用正不断被网络技术催生的电脑、互联网电视所取代。

  日前,《纽约时报》称,尽管蓝光发展迅速,但是面临来自网络高清视频的巨大压力,其发展前景不乐观。

  高清蓝光碟机大战

  蓝光高清碟机大战由来已久。这尤以走在市场前列的国外消费电子巨头索尼和东芝为主。当年,索尼的BD和东芝HD-DVD较量一度不分高下。不过,随着东芝宣布退出HD-DVD,中国From EMKT.com.cn的高清光盘也改名为CBHD。而这两大阵营的竞争则转化为以国内消费电子巨头TCL、新科和以索尼为首的国际巨头的竞争。

  竞争没有休止。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能在专利费上达成协商,两大蓝光标准的融合并非完全不可行。但新科方面透露,BD蓝光碟机的生产需要对现有的DVD生产线全面淘汰,而CBHD的生产则只要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造,更适合中国碟机企业的快速升级转型。

  目前,两大蓝光标准在融合上至今仍没有眉目。由于两大阵营标准不同,毫不相让,在双方扩大产能的同时,随之展开价格战和向上游蓝光碟片源争夺。

  去年4月,TCL和新科率先推出了CBHD碟机,售价基本在2000元左右。TCL高级副总裁史万文表示,为了更容易地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该公司希望将CBHD碟机的价格降低到千元左右。目前,国内CBHD碟机的价格已经下降到1500元左右。

  去年12月底,国内BD蓝光阵营的代表厂商华录率先推出“49元低价购碟”的BD光盘优惠促销活动。今年初,CBHD旗下的广东弘艺推出最低价仅28元的CBHD蓝光碟片,与高端正版DVD的价格相当。虽然两种碟片的最低价不能反映市场的均价,不过CBHD碟片相比BD碟片还是有相当大的价格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际市场BD蓝光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在中国市场,国产蓝光CBHD由于获得了主管部门的支持因而具备着广阔的前景,两大标准谁能胜出还不好预测。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容厂商短时间内难以做出最终的选择,只能选择两条腿走路的策略,这必然会增加厂商的资源重复投入。

  数字新媒体或将胜出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蓝光CBHD具有更低的产品价格,更适合消费者的需求。开发CBHD使中国开始拥有光盘领域专利和话语权,这将降低专利使用费,使现有工业基础可以充分发挥作用。CBHD对中国信息产业、光盘复制业以及音像出版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虽然业界非常看好蓝光产业的发展,也对中国蓝光寄予厚望,但即将登上大雅之堂的互联网视频,正在使得这一产业的商业前景变得黯淡。

  日前,有消息称,广电部门近期将发放两张互联网电视视听节目许可证,分别由央视旗下中国网络电视台和上海文广百视通获得。互联网电视视听节目许可证的办法有望为该互联网电视市场开闸。

  以PPlive为例,目前,PPlive上很多视频都达到了高清标准,有的甚至达到“小蓝光”的标准,用户观赏体验超过了高清DVD,效果可与电影院里看大片媲美。而随着央视成立中国网络电视台等新媒体的逐渐发展成为气候,蓝光随之陷入了另一轮无形的竞争之中。

  而国外媒体对此的观察更是细致入微。《纽约时报》近日称,尽管蓝光发展迅速,但是面临来自网络高清视频的巨大压力,其发展前景仍不乐观。其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新型数字媒体服务渐成气候,各种格式的碟片将慢慢退出市场。

  尽管两大阵营的竞争还将持续,市场的前景还有待观察。随着“80、90”后一代的成长,他们的阅读和娱乐方式逐渐转变为网络化,蓝光碟机产业的前景或将成为一种短命的产业。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不管BD还是CBHD,留给它们的发展时间已不多。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6篇)
*对手多缺体验 蓝光普及步伐仍蹒跚 (2011-06-09, 《中国企业报·消费电子周刊》,作者:丛健、康源)
*蓝光还魂 中国蓝光碟机已呈末路 (2011-05-26, 《中国企业报·消费电子周刊》,作者:许意强)
*网络化和3D化来袭 蓝光碟机能否脱困? (2011-02-06, 《中国企业报·消费电子周刊》,作者:许意强)
*网络化和3D化来袭 蓝光碟机能否脱困? (2011-01-27, 《中国企业报·消费电子周刊》,作者:许意强)
*价格战遇尴尬 蓝光碟机“白菜价”无人问津 (2010-09-01, 《中国企业报·消费电子周刊》,作者:张冰馨)
*中外蓝光企业商战全面打响 (2009-08-21, 《中国企业报·消费电子周刊》,作者:安也致)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6 05: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