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2010年是中国美容化妆品业平稳发展的转折年

2010年是中国美容化妆品业平稳发展的转折年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9-12-29, 作者: 徐新军, 访问人数: 2905


  进化论创立者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他的自传里提到过“一种普遍的对装饰的激情”,并强调通常伴以“惊人的”受难过程,该描述专用于以下情形——

  中世纪,欧洲贵族妇女吞食砒霜来改进肤色;18世纪,美国女性相信男童温热的尿液具有抵抗皱纹的效果;而剔除肋骨以图蜂腰示人的首批拥护者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夫人们。相对来说,中国传统的“挽面”法较为实用:一根棉线缠绞成三根,分成两角交叉状,一位“好命”的长辈手执一端,另一端用牙齿咬着,双手一拉一合,一松一紧,将面部的细毛连根绞除。

  美丽的欲望与文明同步,所幸,如今人们无需为此承担过多痛苦。当然,这意味着每年全世界有一千六百亿美元的花销被用于对身体的护理。在经济低靡的情况下,美容业像往常一样声色犬马。 

  80年代谈美容是“赶时髦”,90年代是“随大流”,到了21世纪,美容成了青年女性的“生活必需”。美容业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势头非常强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搭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

  中国美容产业实际上已经形成包括美容、美发、化妆品、美容器械、教育培训、专业媒体、专业会展和市场营销From EMKT.com.cn等八大领域的综合服务流通产业。

  80年代初,我国化妆品消费是人均1元,90年代初上升到人均5元钱,到2000年底已达到人均25元,可以说我国的化妆品人均消费水平的上升是很快的。广东、上海和北京三个地区人均消费水平已达到80-100元,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的化妆品人均消费为35-70美元。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化妆品的消费市场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化妆品的分类看,护肤类的占35%,护发类的占28%,美容类的占24%,香水类的占8%,护肤类的仍是化妆品消费的主流。

  我国化妆品的销售额1982年为2亿元,1985年为10亿元,1990年为40亿元,1995年为190亿元,2000年为335亿元,比前一年增长16.6%。前十五年化妆品的 销售额平均以23.8%的速度递增,最高年份达到41%。2003年,我国化妆品行业全年销售额达到517 亿元左右,与前年相比,同比增长15%左右。到2007年,全国约有200万家各类美容美发机构,3200余家化妆品生产企业,其中2100家在广东省,600余家美容美发培训机构,形成了约2600亿元人民币的美容美发服务产值和约960亿元人民币的化妆品产值。行业年发展速度平均呈30%以上的增长态势,而上游企业的销售每年以50%以上的增长率迅猛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美容业带来了彻骨的寒冷,导致大多数主要依赖欧美市场的化妆品公司销售业绩下滑。不过,中国市场却“风景这边独好”。2008年中国美容市场以23.8%的速度高歌猛进,实现工业总产值近3200亿元,行业利润以37.9%的速度增长,在各行业中保持了最高的增长率,市场容量逐年放大。全国美容业从业人员总数约1120万人,是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

  回顾2009年,国内各级媒体对业内违规经营项目的持续曝光,及政府主管部门对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过去单纯依靠概念炒作而虚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了。有人把本年度政府主管部门和媒体对美容业的一系列监管与曝光惊呼为“危机”,其实,这是极不理智的。正因为美容行业存在了太多的问题,所以,这种“危机”迟早都将会爆发出来的。

  全球美容业的十大巨头

  认真了解全球100强美容生产商,可谓是化妆品业的名人录。这些集团资产总值1682.1亿美元。数目最多的是美国集团有33家,法国集团13家,日本11家,意大利10,德国8,英国7,韩国、瑞士和巴西各占3家,俄罗斯2家,中国、比利时、芬兰、拉脱维亚、秘鲁、西班牙和瑞典各1家。

  排名依据各集团或业界提供的数据,按各产品在2008年度总销售量来算,并对一些销售不满整个2008年度的产品进行了估计性的测量。非美国公司的销售量按2008年的平均汇率被换算成美元计算。这次评估的美容产品包括香水产品、化妆品、护肤品、防晒产品、头发护理产品和除臭剂,还有了瘦身产品和剃毛产品。 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位居前三 ,排名第一的当属来自法国的欧莱雅集团(L' Oreal Group Clichy),在经济寒潮下欧莱雅度过了它的100周年纪念,总纯利润下滑26.6%到19.5亿,但高端系列产品仍然盈利。紧接其后的是来自美国的宝洁(PROCTER & GAMBLE),排名第三的是总部在荷兰鹿特丹的联合利华(Unilever London),销售量基本上跟往年持平,增长主要由于价格上升。 

  美国公司依然占据美容市场最强音,美国公司雅斯兰黛(The Estee Lauder Cos.)位列第四,第五名的位子也属于一家美国公司,雅芳(Avon Products),雅芳的重组计划期望从2005年开始为期三年,内容包括简化雅芳在美国的分销网络以及缩减其产品的数目。所有节省出来的开资都用于扩大广告的投入和加强雅芳直销力量。2008年雅芳广告支出高达3.91亿美元,几乎是2005年的三倍。前十名中还有一家美国公司,就是拥有丰富产品种类的美国的强生(Johnson & Johnson),主要增长源于Aveeno、可伶可俐、露得清以及强生成人产品的销售,其次是去年六月强生对大宝(北京)化妆品公司的收购所带来的销售刺激。

  紧追不舍的欧洲、日本品牌,德国的美容巨头拜尔斯道夫(Beiersdorf)位列第六,市场在西欧,占公司客源的68.5%。集团有意在中国发展护发产品市场,六月份在上海建了妮维雅工厂。妮维雅是旗下最大品牌,2008年取得了10%的全球销售增长。其他品牌,包括优色林、莱珀妮、SBT的销售分别上升了12.6%、10.2%和35.7%。集团从2008年12月开始加入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宣称占有全球美容护肤产品股票的4.8%-4.9%,并有意在2010年前上升到5.5%。

  Chanel(香奈儿)是唯一挤进前十的法国企业。据The NPD Group研究公司的数据,旗下两大香水产品:Coco小姐和No.5在2008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上升19%和14.5%。集团与女星Keira Knightley合作拍的广告为Coco小姐系列香水带来了不少销售刺激,使之成为08年第三最好卖的香水,而No.5则排名第五。

  另外大名鼎鼎的路威酩轩集团(LVMH)以42.2亿美元(28.7亿欧元),上升5%的美容产品总销量位列第十一。LVMH已算是成功抵御这次金融风暴袭击,2008年收益达2.9亿,增长13.3%。CD香水可谓是2008年LVMH旗下的明星品牌,在各地区销售势头保持良好(特别在俄罗斯和亚洲区销售飙升),获明显盈利增长。

  作为日本最大美容集团的资生堂(Shiseido Co.)排名第七,资生堂从去年开始的三年计划目标是让集团成为一个“全球玩家”争取获得10%运营盈利。亚太区是其最大海外销售区,销售额得到7%增长,达1096亿,集团预期销售量在中国会持续增长。资生堂将继续加强化妆品系列在百货公司的销售,扩展更多的百货公司专卖店,致力推动出口量,目标是出口产品达到总销售的40%。 

  日本的另一老牌企业花王(Kao Corp)排名第九,受2008年经济寒潮影响,上个财政年度的美容产品收入下降6.3%到5883亿日元。亚洲销售情况比较理想,主要是碧柔系列在中国和印度利西亚的反应热烈。北美和欧洲的销售受到经济环境、竞争对手和汇率波动的影响而疲软。

  根据全国工商联美容商会会长马娅女士介绍,2008年中国的美容美发化妆品需求量已超过日韩,跃居亚洲第一,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法国,排名第三位。由于中国人口多,需求量大,按照人均需求,中国的美容美发化妆品业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市场非常乐观。如果把2009年看做是中国美容业的危机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美容业平稳发展的转折年。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所谓“危机”,危与机并存合抱,危难之中,必定有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大机遇存在与蕴藏。中国美容业的发展逐渐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 2 3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6篇)
*资本市场如何撬动美容经济 (2011-02-2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徐新军)
*品牌高峰对话:民族品牌的第三次崛起浪潮 (2010-05-2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冯建军)
*浅析美容化妆品企业的多品牌现象 (2006-02-0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江翠红)
*美容化妆品企业做调研的前提是什么? (2006-01-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江翠红)
*中国美容化妆品业发展报告 (2005-03-2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颖)
*中国美容化妆品业行销的困惑与创新 (2003-12-3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颖)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0 05: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