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国、外、私、港,四资企业成与败 成功的企业总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 很幸运,我曾在国、外、私、港,四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工作过,而且,每家服务的公司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最大的国营企业、最大的外资企业、最大的港资企业、最大的民营企业。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不求最好,只求最大”的情结,细数下来,个个都是首屈一指,业界之最。 国、外、私、港,四资企业,文化不同,风格迥异,有蒸蒸日上的,也有每况愈下的。做市场营销From EMKT.com.cn出身的,习惯于总结和分析,我不是学者,缺乏高深的理论研究,只能从MBA的角度来做一些简单、实际的案例分析,将身处其中的感悟和体会,从中得来的经验和教训,略加整理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学校毕业后服从分配,来到一家地处偏远的大型重型机器厂。这是一家超大型的国营企业,是五十年代国家为了战备需要组建而成。据说,连职工带家属约有10万人。这家企业和另外一家同样规模的大型企业撑起了中国西部的一个中等城市。企业之大,超乎想象,生老病死,可以足不出厂。光我曾经实习过的车间,号称亚洲之最的重型机器就有三台! 承蒙领导厚爱,在一个车间实习完后,我被调到劳动人事处干部管理科做了小科员。这是一个当时人人羡慕的工作,我至今都没明白,为什么组织上会选上我这个非名牌大学毕业、非党员、无背景的黄毛丫头进入这么重要的部门? 科室里有11人,老中青三结合,一些老同事从五十年代进厂,就原封不动没挪过窝,一辈子做同样一份工作,都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我在厂的那段时间,据说是厂里效益最好的时候。员工福利很好,科室里的集体主义精神很强,是典型的老国企特征。单身宿舍当然是免费的,逢年过节又聚餐,又发奖金,还发实物,从大衣到橱具,什么都发,应有尽有。老同志对新同事也很照顾,传帮带精神落实得完全彻底,对新来的人有着无比的耐心和包容。 年轻时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尽情地挥洒年轻的任性,享受长辈的关怀。因为性格的原因,因为不喜欢一成不变,不喜欢我能预见到的将来,办公室老同事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不想就这么熬一辈子,我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在同事们的包容照顾下,工作了四年后,我办理了停薪留职,去遥远的异乡寻找年轻的梦想。 当年懵懂无知,全然体会不到企业经营的内涵和精髓。现在回过头来,当以MBA的角度进行案例分析时,逐渐能感受到国企经营的利与弊。 员工之家,心有所归 多年的经营积淀,使国企有着非常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对企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而这正是企业经营的根本。企业如果失去向心力,企业内部出现信誉危机,人心向背,再有光环的企业也会轰然坍塌。这一点,在后来的港资企业体会最深。 在国企,老同志对新同事给予毫无保留的传授和照顾。科室里无论谁遇到困难,都会全科总动员去关心看望,同事之间和谐、友爱、融洽,真的象一个大家庭。 记得我在厂还是单身时,远在异地的父母准备前来探望,我自己都没怎么忙乎,科室里的同事就忙着帮我找房子,刷墙壁,床上铺盖、锅碗瓢盆,一应俱备。问寒问暖问疾苦,只有在国企时,得到过这么真切的关心。现在想起来都很感动。 虽然在后来,经常听到很多企业都在讲“以人为本”,其实那不过是一句漂亮的宣传口号而已,落不到实处。 国企给予员工的人文关怀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 至今,我仍然怀念和感谢那里人们! 人才培养,造就专业 我原来所在的企业除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外,还有技工学校、职工中专、职工大学等专业培训机构。每年各分厂、车间都会选拔一批优秀员工进行带薪脱产学习,致力培养人才梯队。新员工(包括大学毕业生)入厂后还有专门的师傅进行传帮带技术指导。此外,工厂经常安排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赴外地、外省、甚至外国进一步学习深造,或请外国专家来厂进行技术交流。我在职期间,就安排过好几批技术人员分赴日本、德国访问。 人才的储备需要一个完善的、持续的人才保留和培养计划。很多企业不注重现有人才的挖掘、保留和培养,总是想着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宁愿不断地花钱花时间进行人才招聘和猎头,总以为下一个会更好,殊不知由此带来的人力成本损失无法估量,而且对现有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很大打击。 在人力资源的利用和优化这一点上,国企和外企要远远优胜于民企和港企。 低薪高福利,无后顾之忧 国营企业虽然工资低廉,却无生老病死后顾之忧,凡事都有“单位”帮助解决。这是当今社会所有“打工者”无限羡慕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原因之一。在这个人人骑驴找马、随时准备跳槽的现实社会,“低薪高福利”也许是企业留住员工值得考虑的一项薪酬福利政策。 国营企业不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大部分国营企业却未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渐被时代淘汰。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很深的历史渊源,比如计划体制的影响、企业包袱太重,三角债务拖累等等,这些历史问题都已逐步得到重视并加以改善。从我个人在几个不同类型的企业工作对比中,还有两点感受颇深。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现在的一些国有企业,无论在基础设施、资金实力、地方扶持,还是在资源倾斜、优惠政策方面,都要远远超过民企、港企和外企。但为什么总是在市场上竞争不过其他企业呢?很大一点,就是国营企业缺乏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这一点甚至仍然存在于当今一些赫赫有名的大型国有企业,比如说四大银行。港企、民企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死里逃生的,外企就更不用说了,大浪淘沙、独占鳌头。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喂养,一些大型国企被迫离开组织的怀抱,投身市场后,大都缺乏必须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犹如一个在笼子里圈养已久的老虎,安逸舒适的日子过惯了,失去了应有的争斗博杀能力,放虎归山后,后果可想而知。 经过多年的磨练,一些国有企业和原来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当今这个日益市场化的社会,其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比如说四大银行,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与外资银行相比仍有明显区别。有一次,亲眼目睹一位顾客在一家国有银行受到了不满意的服务,气得咬牙切齿:“就你们这种服务态度,外资银行进来了,你们早晚得下岗!” 制度僵化、有碍运作 记得还在那家国企工作时,有一年一位高工拿着一份国外的技术交流邀请函,请求组织批准去某国参加国际技术交流会,因为国内仅有这一名代表,颇能为厂争光,厂领导欣然同意。但政审时,发现其邀请函上写着“参加此次技术交流的有......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原文忘了,只记得当时的办公室里为到底应该是“国家和地区”还是“国家或地区”讨论得不亦乐乎。倒不是有意难为那位高工,而是经过多年教育的科员们本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认为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除非邀请方重新出具能认可的邀请函,否则不予政审通过。可怜那位高工来来回回折腾了很久,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因为邀请方是一家大型学术交流机构,不会为某一人更改已经发出的文件。高工一再解释这是翻译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苦苦请求通融,但是主办科员坚持“这是制度,我们也没办法”。高工最终无功而返,嘴里喃喃自语:“是啊,这是制度......”那种失望、无奈、哀怨的神情至今记忆犹新。 长大后理解这是一个不可迁就的政治问题。但制度的僵化、制度阻碍运作的事例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好心健全制度、无奈制度阻碍运作的事例不只国营企业存在,在私企、港企也曾深有体会过。每每这时,就会浮现当年那个失望、无奈、哀怨的眼神。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