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策划年会评选将遏制策划业发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话用在策划年会的评选上再合适不过。一些所谓的“十大策划专家名号”的生产工厂,追求经济利益,每年大量批发证书,一时间策划界风云乍起,鱼龙混杂。“小虾米”和“大海鲸”并驾齐驱,狂妄不可一世,这些不仅带来了行业混乱,也为企业带来了灾难。但责任不仅在于这些追求名利的“策划专家们”,也在于这些惟恐天下不乱的评选机构们。 第一、评选已是纯粹的经济行为,赚不到企业的钱赚策划人的钱。 1、策划公益单位牟取钱财,有悖众望。评选单位基本上都是打着公益单位的旗号,喊着策划学术研究的口号进行市场推广的。策划公益单位与企业合作寻求利益名不正,言不顺,与企业合作的市场就受到限制,以评选做为主要收入便见怪不怪了。同时企业对学院派的实战能力并不一定认可,往往更倾向与实战派的专家合作,所以专家的称谓就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评选活动便由此衍生而来,收取的评选费用却让参评者望而却步,一类奖项都在1.5万元以上,如果按照每次评选五个十大类别来看,收益就可达到75万元,当然参评的策划公司的收费还没有计算,这项的收费标准会更高,当然收入也就越高。初步估算一次年会评选可进帐200万元以上。 其实评选只是这些所谓的公益单位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不少单位平时通过简短的陪训,简单的认证就高价出售资质证书,这些已经让他们赚了个金银满钵。而经过镀金的策划师们释放到社会的能量都是对策划行业产生破坏的。策划市场已经竞争 2、策划评选市场已经形成了竞争态势。现在每年都有三到五家策划协会(学会、院)之类的机构评选策划大师或策划专家。基本他们评选的名头有十大策划专家,十大企业策划专家,十大品牌策划专家,十大策划杰出人物……光十大两个字的称谓类别就有几十种。一方面证书种类越多,满足的需求面越大,可获得利益面就越广。另一方面所有的种类的证书都要兜售出去,就必须广泛的开拓市场,占领要地,因此相互之间的促销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降价、降低甚至取消评选标准便成为了家常便饭。从另一种角度上讲,年会评选已经过剩,评选结果大幅贬值。 3、证书类别设置不合理,自我炒作嫌疑过大。每年设置的证书类别仅仅是本年度的十大封号也就算了,有些单位甚至评选十年来乃至十二年来最有成就的十大策划英雄,这就很荒唐。首先这些策划名人大部分成名案就一至两个,并非年年有“新意”,接受这样的称号实在是名过其实。第二,有些评选单位本身成立的时间还不足五年,用五年的经历去评价十年以上的历史有时偏颇。 其实策划人都很会炒作自己,不少评选单位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策划人。他们利用评选炒作之便,“自我加冕”,一来得名,二来得利。 4、策划机构的评选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运营阶段。为了高价兜售证书,赢得竞争,评选单位已经开始大肆炒作年会品牌。当前他们的品牌运营大致分为这几种方法。 (1)挂靠策划界名人,这些人是免费赠送荣誉证书,一拉关系,二提声威。 (2)拉拢其他单位合作,利益共享,多家单位合作,如与其他多家协会(学会)等机构合作,联合造势,提高价格。其实这些参与评选的单位与策划业毫无瓜葛,纯粹浑水摸鱼,渔翁得利。君不见,许多做文化的、做管理的、做杂志的单位也纷纷进入角色,充当东道主。 (3)、媒介置换,通过与媒体合作,资源置换,提高价格门槛,共同收益。 (4)、“十大称号”的评选,原自于品牌借势。上个世纪末期,中国曾评选过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企业家等等。单不说这些先期的英雄们确实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有些风云人物甚至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其评选单位也是权威机构,一般是国家部委或全国性官方组织发起的。一时间“十大称号”的桂冠成为全国人民的心里英雄的代号。近几年,策划界借助这些品牌资产来炒作策划精英,本无可厚非,但动机不对,扭曲了十大封号的含义。 第二、评选机构本身就没有权威性,单位名望小。发证口气大。 看看目前这些评选机构,大都是没有名望的机构。要么就是某某学会或协会下面的临时设立的分支机构美其名曰策划专家委员会,要么就是在香港注册的公司性质的赢利机构。其实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评选单位有些和策划界确实没有实质性关联。如某企业文化协会等,竟然趾高气昂的大呼口号要对策划界指点江山 ,评定策划只能是有牵强附会,多余之嫌。对这些不知会引来什么样的社会舆论。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