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新营销 > 新经济 > 中国网络经济的定位、格局和发展路向

中国网络经济的定位、格局和发展路向


《销售与市场》杂志, 2000-07-26, 作者: 张平, 访问人数: 6801


  在美国股市中,网络股价格占据高位,网络经济得到了资本市场资源的大分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网络股风光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四点:(1)电子商务与网民快速发展成正比,美国已经进入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快速成长期,网络化的服务必将取得成长,因此股票市场高度评估其发展前景,而不按其收益评估;(2)网络股不同于传统产业,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化的服务比任何传统产业的全球化速度都要快,网络服务市场的扩张不是按传统的先国内市场,再递沿到国外市场的缓慢发展轨迹,可能具有多个国家市场的同步快速成长的特性;(3)网络服务业的价值创造将极大地超越传统产业,仅仅几年它的资产就可以超过传统的竞争对手,说明了其竞争优势和未来吸收价值的可能性;(4)在资本市场效率很高的条件下,网络股可以通过换股等一系列方式将其收益扩大。 

  但中国网络现在还很不经济,主要是其网民数量有限,美国网民接近1亿,而中国网民1998年底只有210万,支出能力更是相差很大。中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快速扩大现有的网民数量,拓宽通路。没有网民数量的规模就不可能有网络经济。 

  一、网络经济发展的阶梯 

  从世界范围看,网络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可能一天之内就获得成功。网络发展的阶梯大致可以分为五层: 

  第一层是从民众转变为网民,包括的因素有网络接入的廉价化,网络接入设备(主要是PC)的廉价化,上网软件的易用性,网络服务的吸引力,消费习惯的改变。 

  第二层是网民增长速度快,但网民数量依然较少。网络服务主要集中在网络门户、内容和电子邮件的交互式交往方面,广告商和融资商开始加入,但网络服务的免费程度很高。 

  第三层是随着数字化革命的加快,网络通路的高速和宽带化,接入设备的廉价化和易用性(特别指信息家电的兴起),网民数量激增,专项电子商务开始发展,网络股票交易、网络直销、网络书店等开始发展,促进信息产业化。 

  第四层是网民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人,电子服务普遍化,传统产业的价值迅速向网络服务集中,网络服务从专项服务走向了全面性的服务,开始取代传统的管理、销售和制造等模式,网络经济高速成长。 

  第五层是逐步实现了统一网络,并迅速进行全球化服务拓展,著名的网络公司将全球资源通过全球化的网络吸收到自己的手里。而在网络通路方面基本上是按需分配了。 

  中国现在正处在第一层,建立通路,吸引人们上网;美国已经走到了第三层,专项网络服务公司开始吸收传统产业价值,如网上书店、网上股票交易、网上拍卖、网上传媒等。网络服务的盈利又导致了大量的传统接入设备已经或将会成为免费,进一步刺激网络用户的发展。中国网上用户从1994年的1万上升到了1998年底的210万,增长速度非常快,1996、1997、1998年平均增长超过了300%,这一速度仍在继续保持,到1999年,上网户数将会达到600万,2000年达到1500—2000万左右,上网与非上网人(如家庭成员)的共用性为1∶3,与网相关的民众将达到5000万人左右,中国就具备了网上购买力。2000年时中国网络经济将转入到第二层,大量广告商和融资商加入,网络行业将有微利。到2002年,中国入网户数可能达到5000—8000万,相关上网人口超过15000万,中国网络将转入第三层,进入网络经济快速增长状态。 

  二、通路、接入设备和网民 

  中国网民增长快,但历年调查下来,不变的是三大遗憾:一是网络速度慢,1998年网民不满比例依然达92%;二是资费高,1998年74%的网民认为资费太高,而在中国上网的人数中,50%是在单位上网的,用公费上网有如此高的比例是令人担忧的;三是内容不够丰富,1998年49%的人认为网上内容不够丰富,也就是说网的吸引力不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阻碍中国人上网的重要原因就是接入设备基本是计算机,其操作过于复杂和价格偏高,使普通老百姓上网困难,现在网民的主要构成是年轻的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从现有的情况看,中国网络通路问题一直是上网的瓶颈,由于上网速度慢,直接导致了资费高,导致了网上内容开发的局限性。 

  从网络格局看,中国互联网网络有四大出口,即邮电、吉通、科技和教育网,最近批准了联通为第五个拥有互联出口的公司。在这些网络中,又以电信为最强大,吉通主要服务于大机构和商用客户,而科技和教育网络较为封闭。 

  中国电信几乎控制了所有的网民,其原因就是它控制了几乎所有的接入网,使得只要用电话上网就须通过电信,接入网竞争将是扩大未来数据用户的关键。从现实看,接入网主要就是三条路,一是电信的数字专线和电话网,二是有线电视网络,三是无线接入,又分为移动电讯产品的接入,卫星直接接入和以城市微波环网构成无线接入。由于数字革命, 

“三网合一”成为了可能,数据、语音、图象等都是数字,一个网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给做了,这就导致了传统意义上的职能网在数字协议下完成统一。三网统一的过程则是一个三网的大规模竞争过程,原来各司其职的网络在数字化协议(IP协议)下都可以进入对方的业务,特别是具有接入能力的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络更是直接向对方原有的业务发起进攻。如有线电视经过双向改造,进入数字业务,开展网络电话服务等,同时也可以转售或直接利用过剩的光纤容量进行数字化接入服务;电信更可以通过电话接入线的改造,如改造为宽带的ADSL,提供VOD等电视节目,直接削减了有线电视的市场份额。 

  在三网合一的竞争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接入技术,大用户通过光纤到楼,通过计算机网络组成局域网,但对于一般用户来讲,现在只能依靠电话线、有线电视网和无线接入。 

  目前,电话线加上调制解调器(modem)接入技术是接入网市场的主流技术,但是因为传输速率低,属于窄带模拟性传输,因此不能动态传输图象,而且速度较慢,造成消费者支出的增加。未来的主流技术一定是基于宽带高速的基础上,能使得语音、图象和数据一线完成。因此接入网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大家都在通过技术、价格的竞争,创造需求,带动网络的统一。 

  竞争带来新技术的创新,新技术标准的统一,接入设备价格的下降,服务费用的下降,这都将极大地改进网络的服务和刺激网民的需求。中国应该建立弹性的管理体制,放松管制,加快数据业务的相互准入,以刺激技术创新和应用,极大地推动和发展网络用户。 

  接入网下面的竞争就是接入设备的竞争,美国预计到2002年,信息家电将超过计算机作为网络接入设备。中国具有庞大的家电普及率和家电制造商,这就奠定了中国接入设备大竞争的基础。长城电脑的“飓风行动”推出了4999元的低价高网络配置的电脑,联想推出功能电脑,希望将电脑家电化。而家电厂商在Windows EC和女娲计划的推动下,开始开发一系列的信息家电,TCL推出了机顶盒,而VCD厂商推出了带上网功能的VCD等,开始了信息家电的竞争。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有线电视网络不能提供数据业务,无线接入也不太成熟,特别是传统家电由于不是数字化和高清晰的,信息家电上网仍有很大的局限。近两年看,主流仍是PC及其变形设备,如PDA,HPC手持电脑等。 

  大量民众在接入技术竞争和接入设备竞争中会不断获益,而增加上网。值得指出的是网民除了互联网的网民外,大量的传统的有线电视网,无线寻呼的网民在数字双向改造后,很容易就成为互联网上的网民。可以预计在今后两三年内,中国网民快速增加的最主要推动力仍是硬件商,包括接入网的技术、接入设备的发展。有线电视和无线的双向改造是一个重点。 

  三、体制、公司和资本市场 

  因特网的发展来自网络供给商的竞争,但中国控制网络的,特别是控制接入网的电信和电视都是部门垄断的。电信和有线是两个覆盖全国的网络,再加上其他专有网络,如联通公司、铁路通讯、电力通讯等,网络的总体格局是“一整多散”。一个整网是指邮电公共信息网,它的用户上亿;另一个是有线电视网,全国的用户达到8000万户,但他们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全国的邮电网通过八横八纵的光缆连通全国,并与国际相连,而尾端直达家庭,实行纵向半军事化管理,形成了一个全程全网的整网。全国的有线电视网则是由大量分散的地方有线电视网合成的网络。但有线电视网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处于分割和分散状态,很难实现连通和费用结算。除了两个覆盖全国的网外,现在联通获得建立全国骨干网、数据服务和国际出口的许可,特别是国信、CDMA的并入,资金实力和全国统一行动实力都得到加强,这将有利于联通公司的网络整合和新业务的开展。在前文已经提到的数据网络有五大网络,除电信外,联通刚刚起步,其它三网在干线网传输方面依然很弱,基本上是走卫星通讯,影响了通讯容量。 

  此外,中国还有几大覆盖全国的专线网,如电力信息网、铁路信息网和军用网,架构在电信、吉通等网络基础上还有一系列的专网。 

  有线电视网络是建立在公益事业基础上,但要使其真正地进入数字化业务,仍需要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从公益部门转变为商业性网络公司,台网必须分离,付费标准应加入更多的灵活性;二是与现有的五大具有国际出口的因特网机构或公司进行联合,从孤立的职能网迅速转向互联网;三是接入技术方面的滚动式或全面改造,形成新的数据网络服务公司。

  从网络的管制框架看,中国电信基本上是垄断的部门,依靠垄断维持了高额垄断利润。现通过按功能切分中国电信的方式改革,再引入联通公司、吉通、有线电视的竞争,电信网络也开始加快其发展步伐。它将通过垄断性的全国整网向竞争者施加压力,特别是可以直接压向有线电视网络和快速收购现有的网络公司,现在这两方面都在进行。 

  国家特许的大网络公司,如吉通、联通、科技和教育等都需要通过较大规模的融资进行网络建设,通过大商业客户的联合进行网络的发展,以求盈亏平衡。以联通为例,自建立以来一直处在亏损的状态下,其他的网络公司也好不到哪里去,新的融资是它们最急迫的问题。它们的竞争压力来自电信和未来的有线网络。 

  而相对小的民间网络服务商,特别是接入商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最著名的独立网络接入商瀛海威,与电信合作后,放弃了接入的独立性,突出其内容服务性,就是这样每年依然要亏损200万元以上,只能通过融资来维持。而著名的内容商,如sohoo公司现正通过第三次融资以解决连年亏损。网络公司靠网络几乎没有盈利,融资生存是其唯一的道路。政府上网形成的网络部门更是亏损严重,完全靠政府拨款来维持,未来很多政府所创网络将走向市场化道路。 

  促进竞争格局发展的关键除了政府放松管制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资本市场对网络的融资支持。从资本市场融资战略看,投资拥有接入网,同时又有巨大的传统业务支持的有线电视网络是最为有效的,其次投资在具有专项服务的电子商务的网也是有意义的,再次是投资无线双向改造的网络也将是好的战略安排。 

  四、网络公司、有线电视的价值创造方向 

  从中国网络公司的发展看,大致可以分为六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电信部门的数据通讯公司,他们将占据整个中国因特网的接入商,传统的几大民间接入商都与电信合作,以降低成本,接入服务被电信基本垄断,中国已经不可能出现像美国AOL一样的接入服务商了,但大量的ISP商应着重向托管服务器、为企业提供网络服务和VPN(虚拟私人网络)方向发展;第二种模式是民间网络公司,在内容服务上的发展,包括门户,由个人免费网站、新闻内容形成虚拟社区,网易、新浪、搜狐是其代表,主要应加强广告代理和加强后向融资以谋求生存和发展,通过攻势,走向电子媒体;第三种模式是政府建立的内容网,未来将会逐步独立,形成网络公司,它包括中经网等,也会向第二种模式发展;第四种是政府职能网络,如税收职能网、海关报税网等等,独立将使其直接获益;第五种模式是专业服务网,专业服务或销售产品定位清楚,如网上股票交易、软件或图书销售等,如国嘉软件公司的99Stock、联邦公司的8848等需要在扩大用户群体的基础上,解决电子支付和在国家限制的条件下求得发展;第六种模式是服务网络商,他们主要的职能是托管服务器、制作主页、构造企业内部网等,服务于企业网络化,发展较为健康。这六种模式并非严格分开,很多网络商都是各项兼做的。 

  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现在都开始了从单项播网向双向数据网的过渡,由于有众多传统网民基础和传统业务利润基础,未来是非常有竞争力的。特别是有线电视在网上商场、网上拍卖、网上交易、网上媒体新闻、网上综合娱乐、网上股票交易上优势明显,现在最为重要的是解决网络收费的僵硬规定,通过解码器的方式增加有线网络收费的识别,以求通过新增服务获得收费收益,在此基础上进行双向改造服务于大客户和一般用户。 

  在美国发展过程中,由于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起点就在4000万户的状态下,而且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因此网络公司基本上是全新的,网络公司将战胜传统的公司和网络延伸服务的公司。如网络股票交易系统,施瓦布战胜美林,网络图书系统中的Amazon战胜bames-nobel,网络计算机销售商Dell战胜康柏,媒体上Yahoo战胜传统大传媒等等。但在中国现有的网民基础上,可能难走美国的道路,更可能的是依托传统业务现金流和业务渠道与网络公司进行互动才能成功,这是投资战略必须考虑到的。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2篇)
*新经济谁主沉浮? (2001-02-26, 中华企业内刊网,作者:旭日生)
*“网络经济”质疑 (2001-02-05, 《销售与市场》2001年第一期,作者:高建华)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4 05: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