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品牌经纬 > 民族院校品牌危机与控制策略

民族院校品牌危机与控制策略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4-08-25, 作者: 刘德昌, 访问人数: 3015


  民族院校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处解决民族问题、帮助各少数民族进步的一种具体的有效手段,在历经50余年的风雨中,为帮助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然而,当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中步入21世纪的今天,市场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品牌竞争,也逐步渗透到各个高校。许多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办学竞争力,纷纷采取合并的方式组建规模型大学,或者另辟疆土兴修新规模巨大的新校区。在“拼规模”的思路下,许多大学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扩招成为各个高校展开竞争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其结果是大大降低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升学供需矛盾。加上各种社会办学力量的异军突起和突破计划招生的原有形态,“生源”问题,即将成为影响普通高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生源”流动也将以高校的品牌作为主要是参照物。民族院校——中国普通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客观存在的角度上讲,在场“品牌”竞争中,已经面临着深刻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如果我们不正视这场危机,那么在5至10年后,将迎接生死存亡的考验。这决不是危言耸听。针对民族院校存在的品牌危机,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危机的客观存在形式和探索解决危机的办法,不足之处还请同行专家赐教。

  一、民族院校的品牌行为危机

  品牌营销理论认为:品牌活动的惯性思维有可能导致品牌行为危机,并影响品牌偏离发展方向。这种观点在民族院校的品牌发展中得到体现。长期的传统思维和业已习惯的惯性工作方式,导致民族院校的品牌活动在思维和工作上出现了许多品牌行为危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政治象征大于办学本质,导致办学理念出现误区

  民族院校成立之初,政治意义在其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各个民族院校的首要任务。在这30年的办学经历中,大批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到民族地区,成为民族地区的建设骨干。这些民族干部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各个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已经出现了新的情况: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考生升学率的提高,民族院校已经不再是他们首选的报考对象。另一方面,社会进步也给人才的流动创造了新的机会,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人才的相互流动,民族地区的人才来源问题已经形成多种渠道,不再像过去以民族院校毕业生为主要人才来源的社会现实。

  但是,民族院校的管理者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仍然把办学的政治象征置于主要位置,并凌驾于办学本质之上。这种办学理念的偏离,从客观结果来看改变了民族院校办学本身必须遵循的一些普遍规律。

  2、疏远市场与被市场疏远,导致主客观供求状态的间歇性分离

  民族院校的社会联系,长期以来过多地表现在与民族地区和主管行政系统的联系。而民族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目前不是主要战场,从而使得民族院校与市场经济有些疏远。由于民族院校与经济主要战场的信息沟通,没有实现正常化,信息来源不自觉地偏离了经济主战场,对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信息回馈出现钝化现象。

  当民族院校无意疏远市场经济的同时,也被市场经济所无意疏远。课堂上的教师,大多数没有机会与市场经济进行有效接触,对社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理解,教学照本宣科,科研闭门造车,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民族院校这种从主客观上逐步被市场疏远的状态,不利于学校品牌的健康发展。

  3、过度自我与误导公众,导致品牌形象传播出现较大的偏差

  民族院校的最大共同特点,是过度自我。过度自我的主要表现,就是强调少数民族性外在形式。几乎所有民族院校的对外传媒活动中,必须搞得“很少数民族”,学生要穿上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服装——不管你是不是这个民族。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迎接贵宾,还出现在诸如招生海报、各类宣传画册、电视节目等等之中。

  这种过度的自我渲染,使得内地不明真相的公众在获得“希奇”信息的同时,很难把民族院校与高等学府联系起来,导致品牌形象出现较大的偏差。笔者经常在企业遇到“刘教授,你的汉语水平怎么这么好呀?”国内某重点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初次和我通电话的时候,也说出了类似的话:“你们不是学习语言的学校吗?”就是鲜明的写照!

  4、大汉族主义的客观存在与主观回避,导致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

  虽然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了50余年的交流与融合,民族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大汉族主义仍然客观存在。许多人在潜意识里还是对“少数民族”的概念抱有特别的心思和出现难以言表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内地企业在面对民族院校毕业生求职的时候,“歧视”心理有时不自觉地通过表情表现出来,有的人甚至明目张胆地将这种“歧视”变为行动。

  这是民族院校必须正视的问题,不能回避的。事实上,民族院校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有意无意采取回避的方式。学校反对大汉族主义的方式,只是通过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来教育本校的各族师生,而回避了学生走向社会后在面对大汉族主义的挑战时,使得部分学生不是表现出过激言论就是软弱回避,从而破坏了民族院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5、品牌定位的政治性与非前瞻性,导致学生的根本利益被忽视

  民族院校的品牌定位,传承长期传统更多地表现为政治性: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从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角度来看,这种品牌定位并没有多少不妥。但是,学校还有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学生还有个人发展利益的客观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品牌定位缺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瞻性。

  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民族院校的政治服务性,忽略学生就业需求的根本利益,学校品牌定位就会偏离学校存在的本质属性,学生得不到自己需要的服务,学校就会逐步失去消费者。没有一个学生到一个不关心学生未来就业的学校中去学习的。


1 2 3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9 0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