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新营销 > 电子商务 > 外卖“大战”下营销费用高企 利润纷纷下跌,电商 “四巨头”半年报解读 (下)

外卖“大战”下营销费用高企 利润纷纷下跌,电商 “四巨头”半年报解读 (下)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25-09-23, 作者: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访问人数: 234


  三、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赢动教育CEO崔立标

  1.外卖三强财务中报已出:京东用147.7亿亏损换得外卖新业务138.5亿营收,CEO说值得。美团投入98亿,守住653亿的即时零售营收。阿里用100-140亿的营销From EMKT.com.cn费用,录得147亿即时零售收入。在中美各大企业为了AI的星辰大海百舸争流时,外卖三傻不顾政府部门提醒,烧了400亿请全国人民喝奶茶咖啡,格局在哪里?

  2.尽管腹背受敌,三家企业美团亏得最少,可见护城河是有的,履约效率不是吹的。亏得少,但受伤深。京东靠消费国补充了不少血,阿里血槽厚,大盘子只损失18%。

  3.三家这麽拼命,到底为了啥?为了外卖的三瓜两枣?阿里吴泳铭说的很明白:为了烧出近场电商的履约能力。近场电商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即时零售,是一个新的万亿赛道。已经被抖音、多多逼到墙角的传统电商,近场电商谁输,谁就没了未来。

  4.近场电商需要三种能力:前置仓、履约能力、流量。本来美团占据先机,但亏在战略纵深不够,京东和阿里都可以拆东补西,可美团就一堵墙。尤其这次京东打先锋,阿里晚两个月配合跟进摘桃子,美团很受伤。

  5.到底谁能笑到最后?京东应该是没料到阿里会跟进,卷的力度超出预估,应该最早撤退。阿里的500亿预算,到8月底应该350亿用完了,剩下两家应该还会继续,但力度会变小,各个网络媒体阿里投的硬广最近都撤了。对美团来讲坚持几个月是没问题的,利润就别想了,是考验内功的时候了。近场电商是阿里战略中和AI一样分量的一条腿,不达目的不会罢休。后面拼的就是执行力和履约效率了。

  6.终局:美团依然会是外卖老大,但是惨胜,餐饮外卖会丢失一些份额,但近场电商的新市场会远远覆盖这部分损失。

  7.这场战役最终的输家,是传统的线下零售商们,在流量不断转向线上的潮流下,如果不能融入,就只有不断凋零一个结局了。

  专家介绍:崔立标,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企业导师,浙江理工大学MBA导师。2006年开始走入电子商务这片沃土,2007年创办杭州赢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浙江省经信厅“浙江省电子商务大赛”的运营管理。随着浙江企业网络化、数字化的转型,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成为企业新的目标。2016年来,创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杭州才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依托杭州的数字产业基础,与全国200所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数字化育人项目,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校数字经济实习实训系统,每年解决3000多名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培养、实习就业问题。

  四、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质生产力产业联盟秘书长段积超

  如何看待各家的财报表现,有何亮点与值得关注的指标?

  本次财报季,几大平台的表现呈现出“增长路径分化,战略重心明晰”的特点,更显示了各大平台的战略定位:阿里是章鱼——生态协同,京东是猎豹——速度品质,美团是地龙——深耕本地),拼多多是蜜獾——勇猛狡黠。

  1、阿里巴巴:亮点在于用户基本盘的稳固与全球化业务的增长。年度活跃消费者(AAC)保持稳定,海外电商(如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收入同比大幅增长45%,成为重要引擎。值得关注的指标是淘天集团的客户管理收入(CMR) 和经调整EBITA利润率,这反映了其核心电商业务的变现能力和运营效率。云业务增速回暖也是一个积极信号。

  2、美团:亮点在于核心本地商业的强劲基本盘与高频场景的统治力。即便利润下滑,其餐饮外卖和到店酒旅业务依然保持了可观的收入和利润,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韧性。最值得关注的指标是即时配送交易笔数的增长和核心本地商业分部利润率的变化,这直接体现了其规模效应和运营健康度。

  3、京东:亮点在于收入结构的优化和供应链能力的深化。尽管净利润下滑,但服务收入(尤其是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 增速远超商品收入,说明其从“卖货”向“卖服务”的战略转型正在取得进展。值得关注的指标是库存周转天数,这依然是衡量其供应链效率的世界级标杆。

  4、拼多多:亮点在于令人瞩目的盈利能力与出海业务的迅猛势头。其净利润率远超同行,展现了极致的成本控制和商业模式效率。Temu所在的海外业务已成为其第二增长曲线,尽管投入巨大,但市场扩张速度是当前最关键的观察点。

  总结:各家不再追求单一维度的增长,而是根据自身基因,在核心护城河(阿里-商家生态、美团-本地网络、京东-供应链、拼多多-性价比)基础上,寻找新的战略突破口(全球化、即时零售、服务化、出海)。

  如何看待平台企业短期利润表现与长期战略投入之间的平衡?

  当前巨头的利润普降,是一个主动的战略选择,而非被动的业绩滑坡。如何看待这种平衡,需要从三个层面理解:

  1、必然性:中国互联网行业已从过去的“流量红利”时代进入“存量竞争”和“新业务开拓”时代。增量市场枯竭,巨头增长必须依靠深入产业(如供应链、数字化)或开拓新战场(如海外市场、即时零售)。这些新业务无不需要巨量的前置资本投入(基础设施、物流、用户补贴、人才等),在培育期必然侵蚀短期利润。这是一种“以利润换空间”的必然策略。

  2、健康度:平衡的关键在于核心主业能否持续“输血”。美团的外卖、阿里的淘天、京东的自营电商,这些核心业务依然是强大的现金流来源。用主业的利润去孵化第二、第三增长曲线,是健康的战略节奏。如果主业失血,同时新业务投入巨大,则风险较高。

  3、长期价值:资本市场正在重新评估平台企业的价值。过去看重GMV和用户增速,现在更看重未来增长潜力和业务壁垒的厚度。对即时零售、海外等领域的投入,正是在构建下一个十年的竞争壁垒。短期利润的牺牲,若能换来长期的市场地位和新的增长引擎,将是值得的。投资者需要更多耐心来审视这种战略投入的长期回报。

  当前这种“烧钱换市场”的模式效率如何? 

  1、效率与可持续性:当前的“烧钱”与过去纯补贴换流量的模式已有不同,效率正在从“粗放”走向“精细”。例如,投入更多用于物流基础设施(前置仓、即时配送网络)、供应链技术、跨境物流体系建设等,这些是能形成长期资产和壁垒的“硬投入”,而不仅仅是给用户的优惠券。其可持续性取决于两点:一是业务本身的单位经济模型(UE)能否最终跑通并盈利;二是主业现金流的支撑能力。纯粹的、无差异化的价格战确实不可持续,但为构建基础设施和网络效应的战略性亏损是可持续的,且有必要的。

  2、监管与竞争维度转变:监管层强调“反内卷”和规范竞争,无疑会加速竞争维度的升级和转型。这将成为行业从“补贴战”走向“价值战”的重要分水岭。竞争将更多转向:

  ①体验竞争:配送速度、售后服务质量、购物流程便捷性。

  ②供应链竞争:商品丰富度、独家品牌、成本控制、库存周转效率。

  ③技术竞争:推荐算法精准度、运营效率、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力(赋能商家)。

  ④ESG竞争:绿色物流、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

  监管并非要扼杀竞争,而是引导竞争走向更健康、更有利于提升全行业效率和消费者长期福利的方向。企业需要从“资本补贴”的思维,转变为“能力构建”的思维,通过真正的创新和价值创造来赢得市场。

  专家介绍:段积超,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质生产力产业联盟秘书长。“互联网+”和新质生产力专家,《互联网+兵法》和《新质生产力商业兵法》作者。清华大学互联网+”主讲老师、北京大学互联网课题组专家和北京通州区运河计划领军人才。曾任两家500强企业电子商务“总司令官”,担任三普药业(600869)产业副总经理、远东电缆买卖宝总经理、格兰仕集团总裁助理兼电子商务总经理,并担任多家企业和政府互联网顾问。

  五、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硅鲸科技CEO赵绍辉

  1、财报亮点与关键指标解析

  从最新1季财报看,阿里巴巴、美团、京东、拼多多四大平台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共性特征,但在战略方向布局和表现方面差异显著:

  1.阿里巴巴:即时零售、AI、出海成新的业绩增长极。亮点指标:(1)即时零售收入达147.8亿元,同比增长12%,带动淘宝App月活增长25%,验证即时零售战略和线下高频业务对大淘宝生态的引流价值,同时,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即时电商业务的亏损将扩大至220亿元;(2)云智能收入333.98亿元,同比增长26%,AI投入持续加大,推动资本支出暴增220%至380亿元,AI技术壁垒持续强化;(3)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收入347.41亿元,同比增长19%,出海业务表现亮眼。

  2. 京东:零售持续增长,外卖业态综合优势凸显。亮点指标:(1)营收3567亿元,同比增加22%;(2)零售业务收入增长20.6%创大促季利润率新高;(3)外卖日单量突破2500万,15万全职骑手支撑生态协同;(4)物流海外网络升级至沙特。

  3. 美团:本地化用户规模与场景拓展对冲利润压力。亮点指标:(1)营收918.4亿元,同比增长11.7%;(2)核心本地商业收入为653亿元,同比增长7.7%,用户年交易频次增至45次/年,粘性持续增强。7月份,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峰值突破1.5亿单,创造新纪录;(3)新业务营收265亿元,同比增长22.8%,快乐猴折扣超市首店开业,探索“零售+即时配送”融合场景。

  4. 拼多多:“千亿扶持”推动产业带深耕。亮点指标:(1)营收1040亿元,增速放缓至7%;(2)“2025多好特产”的专项行动、“新质商家扶持计划”;(3)“农户+合作社+电商”模式带动农产品销售增长40%+,供应链源头整合成效显著。

  2、短期利润与长期投入的平衡之道

  1.消费品电商经过多年发展,即时零售成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所剩不多的主战场,在战略上,自然成为阿里、京东、美团三大巨头的“必争之地”。即时零售打通消费高频流量入口,外卖/闪购用户年均交易频次超40次,远高于传统电商;提升生态协同价值,通过线下高频场景,带动线上店铺销售和月活,实现电商生态间跨场景引流。

  2.为达到短期利润与长期投入的平衡之道,要采取分层投资与动态调整的平衡策略:(1)保持稳固的现金牛业务,优化核心利润,为创新业务持续不断的输血;(2)重金投入和饱和攻击,快速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和增长极,如美团闪购、京东外卖等;(3)限制性布局长远技术革新和前沿探索,设置亏损上限,一旦失败及时止损,如阿里380亿投资AI。

  3. 企业社会责任与领导者企业家精神和使命感的关键作用

  如京东为外卖小哥全员上社保,拼多多“千亿扶持”推动农产品上行和产业带深耕,阿里力推AI巨额投入,彰显企业家和业界领袖的长期视野和历史使命感能超越公司短期财报压力。

  3、“烧钱换市场”效率评估与行业转型

  任何行业都会经历从革命性创新,行业超额利润到行业平稳成熟,进入规模化和微利时代,进而衰退,被新的技术和组织取代的过程。电商行业亦不能幸免。短期内,烧钱换市场是有效的。但是,脱离真正的价值创新和技术创新,烧再多钱换来的市场,也终将在历史大潮中失去。资本的无序扩张,会被市场的无情规律所教育。但是,另一方面,巨额投资即使换不回来巨额的利润,从积极角度看,也成为了市场健康发展的肥料,和消费者的养分与受益。

  展望:未来,一方面,行业需要加强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国家也在加强反垄断的政策监管,中央定调“反内卷式竞争”,会营造更加公正透明健康的市场环境,市场竞争维度,也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2025年绿色消费、智能科技、体验升级已成为平台行业共识。2025年将是电商行业从“流量消耗战”转向“价值共生战”的关键节点,技术效率、供应链深度与生态协同能力将重塑市场格局,消费者将最终受益,享受时代发展和科技创新带来的滚滚红利。

  专家介绍:赵绍辉,产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物流供应链领域业务专家,硅鲸科技CEO, 硅鲸产业数字生态总设计师,原腾讯12级行业应用专家·腾讯研究院认证讲师、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专家委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信息化专家、中国供应链服务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副主任、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万联网特约评论员。

  六、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实战专家委员会专家王与剑

  1、如何看待各家的财报表现,有何亮点与值得关注的指标?

  首先,阿里云智能收入+26%,AI产品连续8季度三位数增长,表明阿里聚焦 “云 + AI” 核心战略,全力拥抱 AI 时代,借技术创新提升各业务竞争力,加速向 AI 驱动科技公司转型。与此同时,淘宝闪购日订单破亿,app 月活消费者同比增长 25%,形成 “即时零售 + 本地生活服务 + 电商生态” 协同格局,增强在即时零售等领域竞争力。

  其次,美团投入换来了业务规模的增长,核心本地商业板块营收增长7.7%,整个集团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1.7%。此外,美团App的月活跃用户突破5亿,用户年均交易频次再创历史新高。第二季度外卖日均单量预计为6292万单,同比增长7%。海外扩张同样是美团外卖增量的来源,其新业务板块营收已达265亿元,同比增长22.8%,亏损环比收窄至19亿元。美团希望通过闪购业务,将消费场景从食杂向3C数码、美妆母婴等品类全面延伸。

  再次,二季度营收增长22.4%,外卖业务为京东带来明显引流效果,本季度平台用户购物频次同比提升超40%,外卖业务收入+199%,京东PLUS会员的购物频次同比更超过50%,零售收入+20.6%。京东也正在尝试差异化路线减少正面竞争,此前宣布发力自营外卖“七鲜小厨”,以及商业改造模式的“七鲜美食MALL”,都希望在外卖的供应端有差异化的尝试,并且希望通过服务餐饮企业供应链,在供应链中寻找更多的机会。

  第四,拼多多持续投入商家生态,净利润超市场预期(327.1亿元),但增速放缓。其中,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占比53.6%,交易服务收入占比46.4%。

  2、如何看待平台企业短期利润表现与长期战略投入之间的平衡?

  2025 年 4 月上旬,京东外卖发起补贴战争,随后淘宝闪购加入,美团全力迎战,外卖大战贯穿整个二季度 。

  首先,从阿里数据来看,4 月底推出 “淘宝闪购”,并在后续持续加大投入,虽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部分财务指标,但长远来看,有望开拓新的业绩增长空间,淘宝闪购日订单破亿,app 月活消费者同比增长 25%,形成 “即时零售 + 本地生活服务 + 电商生态” 协同格局,增强在即时零售等领域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FY26第一季度,阿里对 AI + 云的 Capex 投资达 386 亿元,同比增长 220%,过去四个季度在 AI 基础设施及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 1000 亿元 ,这一投入虽然导致阿里利润下降,但在短期内在各业务板块的创新与发展中逐步显现成效,如钉钉升级、高德 AI 化、夸克拓展 AI 应用等,为后续业务增长筑牢根基。

  其次,美团本季度销售成本为 614.26 亿元,同比增长 27% ,主要源于即时配送交易笔数增加、骑手补贴提高、食杂零售业务扩张及海外业务发展 ;二季度美团销售及营销开支从上年同期的 148.32 亿元激增至 225.19 亿元,增长 77 亿元,同比增长 51.8% 。主要是为应对外卖及实时零售业务的激烈竞争,在推广、广告及用户激励方面开支增加;以上措施,旨在吸引用户、保持市场份额,但极大压缩了利润空间。尽管短期利润大幅下滑,但从长远看,若能在本地生活领域的竞争中巩固竞争壁垒,扩大市场份额,后续可通过优化运营、提高效率、拓展盈利模式等方式提升利润。

  再次,对于京东而言,2025 年 2 月京东正式推出外卖业务,4 月投入百亿补贴 。新业务板块二季度营收虽从 46 亿元激增至 139 亿元,但运营亏损从 7 亿元扩大至 148 亿元。京东传统电商业务面临增长瓶颈,而外卖作为高频消费业务,若能成功布局,可将高频流量引入京东生态 。数据显示,外卖用户中有四成会顺带购买其他商品 ,有助于增加用户粘性和平台活跃度,为京东开辟新的业绩增长路径。与此同时,京东通过做好外卖业务,将京东从 “计划性购物平台” 升级为 “分钟级生活服务平台” ,构建起全新的商业生态,提升京东在零售行业的竞争力与话语权 。

  第四,自 2024 年 8 月起,拼多多启动 “百亿减免” 计划,涵盖技术服务费减免、推广服务费退返、商家店铺保证金下调等措施 。2025 年 4 月,更是升级推出 “千亿扶持” 计划 。仅推广服务费的退返金额就超过百亿元,极大减轻了商家经营成本 。这些投入使得本季度总营收成本同比显著上升,从去年同期的 337 亿元增长 36% 至 459 亿元 。商家扶持计划在增加平台吸引力、助力商家发展的同时,短期内大幅削减了拼多多的利润。

  总之,拼多多二季度利润下降,在于通过 “百亿减免”、“千亿扶持” 等战略投入的结果,通过降低商家成本、推动产业升级,构建更具韧性的商业生态,以实现从 “价格战” 到 “价值战” 的长远转型。

  3、当前这种“烧钱换市场”的模式效率如何?其可持续性怎样?监管层已强调“反内卷”和规范竞争,这是否会促使竞争从单纯补贴转向其他维度?

  从一系列的数据来看, 4月底阿里推出 “淘宝闪购”,淘宝闪购日订单破亿,app 月活消费者同比增长25%;2025年2月京东正式推出外卖业务,4月投入百亿补贴。新业务板块二季度营收从 46 亿元激增至139亿元,外卖业务收入+199%,活跃用户数+40%;零售收入+20.6%。由此可见,当前这种“烧钱换市场”的模式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和品牌的沉淀,必然出现从“烧钱换市场”向理性的回归,对于“淘宝闪购“而言,形成 “即时零售 + 本地生活服务 + 电商生态” 协同格局,增强在即时零售等领域竞争力;美团围绕本地生活打造出多元业务矩阵,涵盖外卖、到店餐饮、酒店旅游、生鲜零售、买药等多个领域,各业务之间相互协同,形成强大合力;京东则通过做好外卖业务,将会从 “计划性购物平台” 升级为 “分钟级生活服务平台”;拼多多则在通过 “百亿减免”、“千亿扶持” 等战略投入,通过精准资源注入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平台商品结构从 “低价走量” 向 “优质多元” 升级,为品牌定位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烧钱换市场”的模式:从积极价值看,价格战是新兴赛道快速破圈的 “催化剂”,短期低价福利能快速积累初始用户口碑,为平台后续用户留存打下基础,也倒逼行业淘汰低效玩家,加速市场集中度提升。这种 “先抢占市场再盈利” 的模式,若缺乏后续核心竞争力支撑,最终可能导致行业资源错配,甚至引发恶性竞争,且一旦停止烧钱,用户留存存忧,靠低价吸引的消费者忠诚度低。

  随着监管层不断强调优化市场竞争秩序、治理无序竞争,从政策与法律层面压缩 “单纯补贴” 的竞争空间,倒逼企业调整策略。头部企业正加速向从 “价格战” 到 “三维价值战”​(“服务战、品牌战、科技战” 转型),通过差异化构建核心壁垒:

  阿里:依托 “淘宝闪购”,持续深化 “即时零售 + 本地生活服务 + 电商生态” 协同格局。

  美团:深化 “自营 + 平台” 双轮驱动,整合供应链,降低生鲜损耗率,提升直采比例,优化配送网络,巩固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

  京东:深化 “品质外卖” 策略,提升品质商家数量与订单占比,促进与核心电商业务的协同,向 “分钟级生活服务平台” 转型 。

  拼多多:丰富商品结构,从 “低价走量” 向 “优质多元” 转变,强化在核心业务上的竞争壁垒 。

  专家介绍:王与剑,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实战专家委员会专家长期从事市场、品牌、公关相关工作及研究。

  七、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虎东

  问题:如何看待各家的财报表现,有何亮点与值得关注的指标?

  阿里巴巴、美团、京东、拼多多近期发布的财报中,营收的差距比较显著,不过从净利润方面来看,前三家下降的非常严重,尤其是美团更是暴跌了将近90%。所以在整体营收保持增长的同时,利润暴跌还是因为战略性的投入造成的。 

  阿里巴巴的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了三位数的同比增长,说明在技术投入方面的效果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淘宝闪购上线之后,其即时零售业务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表现是相当不错的。

  美团作为即时零售行业的领头羊,即时零售日单量依然是业内老大,用户规模当然就像预想的那样,是业内最大的,基本盘相当稳定。

  京东作为新入局的后起之秀,日单量相对较少,虽然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翻了将近两倍,但这是由于京东外卖业务的巨量投入,亏损成都也是比较高的。

  拼多多继续在针对商家的减佣降本方面投入资源,从去年的8月份到现在,千万商家经营成本有效降低,虽然增收放缓至7%,但是“千亿扶持”计划的继续坚持带来的助农助商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2、财报显示,美团经调净利润同比下滑89%,京东下降49%,阿里下降18%。各大平台均将利润下滑部分归因于对即时零售等新业务的战略投入。

  问题:如何看待平台企业短期利润表现与长期战略投入之间的平衡?

  三家平台净利润的下降,主要还是在于对即时零售项目的战略性投入造成的,因为即时零售市场确实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或者可以这样说,即时零售市场是传统电商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毋庸置疑的方向。并且三家平台都能在这个市场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阿里巴巴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赋能这个未来的商业模式;京东则想通过借助其优势的供应链能力在这个市场分羹;美团则是想实现万物到家的宏图伟业,而且在这个新兴市场,传统电商的转型要不就是等待时机,要不就是加快推进,明显烧钱的作用是最明显的。

  所以这个短期利润表现其实只具有参考作用,但是效果至少对于各家来说,都已经达到了。例如三家的活跃度明显提升了,这比什么都重要。

  3、各家数据显示,阿里营销支出多204亿带来即时零售收入增15.88亿,美团营销支出多77亿带来配送收入增6.34亿,京东新业务收入增92.16亿但经营亏损147亿。

  问题:当前这种“烧钱换市场”的模式效率如何? 

  钱换市场似乎就是电商的基因,对于规模的直接拉动效果还是很显著的,但是用户规模和其习惯,生态协同方面,这就考验平台的整体运营能力和实力,因此烧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平台对于市场反馈的承压测试,只要这个压力能接受,应该会不断加压,最终就看谁耗的时间较长。

  所以烧钱本质上其实就是对供应链效率、用户体验和效率的综合维度的竞争,只不过短期的这种烧钱形式就是通过金钱换时间,重点肯定还是在综合实力方面的拼抢。

  即使监管层强调反内卷,但是这是市场行为,整体上不会因为反内卷而有所改变,烧钱就意味着惨烈,所以规范竞争可能是后期才会有的结果。

  专家介绍:陈虎东,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某教育品牌创始人,多家机构顾问,且关注互联网产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发表各类研究评论文章百万言,出版多本相关方面的书籍。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篇)
*外卖“大战”下营销费用高企 利润纷纷下跌,电商 “四巨头”半年报解读 (上) (2025-09-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5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9-25 05: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