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乳业“国家队”:这个可以有 7 上页:第 1 页 从数据看中国奶粉行业形势 2008年9月的三鹿事件充分暴露了乳粉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乳粉业食品安全规制的艰巨性。经过5年的行业整顿和政府规制,我国乳粉业食品安全现状虽有一定改善,消费者信心得到一定回升,但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都削弱了消费者对国产乳粉的消费信心,也给了洋奶粉可乘之机。 据最新海关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数量为44.5万吨,增加了24.8%。而另一项AC尼尔森统计数据称,在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的385.18亿元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 份额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价格。数据显示,在国内市场,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均价为200.71元/公斤,而国产品牌仅为153.79元/公斤。有些洋奶粉将过去一年一调价改为半年一调价,洋奶粉为什么敢于频繁调价?就是因为,三鹿事件之后,随着国产婴幼儿奶粉信誉的破产,洋奶粉充分占据了市场的主导权。这种情形,对于中国乳业而言,当然不是好事,倘若不能打破这种局面,中国乳业注定难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相关部门扶持奶粉企业,以增加市场竞争力,就是一种必然。 据业内测算,即将实施的乳业扶持动作,或将以多达300亿元的资金,推动奶粉行业的兼并重组,力争到2018年年底,培育形成3~5家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前十家国内品牌企业行业集中度超过80%。截至目前,国内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共有128家,依照几年前就传出的兼并重组消息,到2015年保留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80家,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下降至50家。这就意味着,倘若这一设想能够得到落实,将有五成以上的奶粉生产企业在未来几年“消失”。 乳业国家队:质量依然是核心 2008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废除了“免检”制度,撤销蒙牛等乳企“中国名牌产品”的称号,同时宣布相关质检人员,进驻生产企业监督产品质量;当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对于乳业的生产、监管等流程,予以规范。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乳业问题,需要政策规范,但仅有政策规范却远远不够。奶农、乳企及监管者,甚至消费者,都需要适应新政策规范下的现实。 常常听到乳业内部人士的感叹:一家稍有风吹草动,整个行业高度紧张。这十分清楚地诠释了乳业这几年在安全问题上的敏感心态。事实上,倒下一个三鹿,并没有解决乳业的所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最近5年,国产知名乳制品品牌中,共计有7个品牌、13次大范围乳制品安全事故。 过去5年,最能体现这种状况的,无疑是2011年的乳品新国标之争。2010年3月开始实施的乳品新国标,在悄然出台运行之后,于2011年突然闯入公共视线,遭遇无数指责,不少声音认为,新国标被蒙牛、伊利等大企业“绑架”,菌落标准及蛋白质含量等重要标准,一夜之间倒退25年。尽管科学问题,很多时候常常难以厘清,但是,新国标的争论,还是真切地反映了公众对于乳业高度不信任的心态。 优先扶持,严格管理,有胜于无 为了让中国消费者喝上“放心奶粉”,管理层正针对奶粉企业推进系列工程,即使在美国、日本,也没有中国这样大的力度。在上述两国市场,本土的奶粉占据了主流。在美国,超市最常见的是本国奶粉,品牌只有三四个;在日本,前三大本土奶粉品牌占市场份额超过76%。 有研究者看到,上述两国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扶”了“国产奶粉”一把。例如,美国出台的农业法案包括了“食品券”项目,2012年财年有关营养补助项目划拨金额超过66亿美元,给低收入家庭直接购买指定品牌的奶粉。此外,有证据表明美国在乳品领域有重重壁垒,严控进口。而在日本,也有政府采购本土奶粉低价卖给消费者的措施。 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在这些政策外更应看到的是市场行为,即消费者自主选择。目前国内奶粉市场太过碎片化、品牌形象不够高端,仅是“国产奶粉”困境的一部分。怎样从奶源安全性、信息透明度上增加信任,才是下一步让消费主动回到货架前的重点。 某种意义上而言,此番坊间所言的奶粉企业“国家队”的说法,其实就是中国乳业2011年提出的兼并重组计划的具体落实。对监管者而言,无疑是乐见这样的局面的,一则,众多小微奶粉企业的“消失”,必然极大地减轻监管的难度;二则,大型乳业集团的建成,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不但有利于监管,也有利于市场信心的提振。 所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中国乳业全面低迷的局面下,乳企也应该得到扶持。但不容忽视的,自从三鹿事件以后,主管部门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及乳协有关人士的表态,就一直未能摆脱留给公众的一个印象,即,相关监管部门,一直试图利用政策规定,来为中国乳业搭建一个温室,以促使其规避风险,“健康”成长。 三鹿之后,中国乳业中人及相关机构,曾频频发出一些观点,比如“中国乳品质量历史最好”、“检验证明国产婴儿奶粉质量优于进口”等等。这些观点是否具有科学性姑且不谈,但从舆论反应不难看出,公众对于奶粉质量依然心有余悸,因此,中国乳业要想“凤凰涅槃”,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才是根本之策。 预料之外的思考 对于国家具有明显政策导向和战略投入的行业扶持政策,很多选择是意料之外内,比如伊利、蒙牛的入选,但也有很多需要思考的意料之外,比如名单内除飞鹤乳业外,另外四家都是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在行业内的排名也都比较靠前,但高塬之宝的品牌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只是一家西藏的中型企业,遗憾的是国内较大的奶粉品牌贝因美和圣元未进入名单。 有分析称,贝因美虽然是国内体量最大的奶粉企业,但是在响应国家政策方面似乎并不积极,就连工信部对国产奶粉的产销量统计名单裡也没有贝因美的名字,而且关于贝因美出售的传闻也比较多,政府应该也是担心扶持过后,贝因美突然卖掉。另外,工信部要求,有可能被扶持的企业需要连续3年盈利、企业银行信用等级要在AA以上,要有自主品牌,而且是採用湿法工艺,所用原料85%为稳定可控奶源基地产的生鲜乳。被选中的几家都是全产业链型的企业,拥有规模较大的自有牧场。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在接受媒体採访时也直言:“贝因美和圣元都是影响力很大、应该得到政府扶持的国产品牌,可以帮助其他国产品牌进行推广,但可惜没有入围。” 结语 实际上,此番所谓的奶粉企业“国家队”,之所以惹起风波,归根结底还是三鹿毒奶粉之后,消费者信心仍未回复的深刻表现。市场上有多少家企业公众可以无所谓,但是,公众担心的却是,乳业的兼并重组,只将着眼点投射到规模、行业利益上,千方百计地用行政力量为个别企业搭建“温室”,从而忽视质量建设。一如此前的评论所言,温室里的中国乳业是永远长不大的。在此番的扶持计划中,如何有效平衡市场与政策,如何保障众多“小微”奶粉企业的合法权益,如何避免用行政手段为中国乳业搭建起另一个“温室”,就极具考量智慧。毕竟,乳企的话语权,最终还得依靠质量说话,不能用质量赢取消费者的信心,即便企业规模再大,亦没有价值。管理在规范的同时,质量的核心不能动摇。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