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从抵制到合作——运营商OTT发展之路

从抵制到合作——运营商OTT发展之路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3-11-08, 作者: 柯美君, 访问人数: 2012


7 上页:第 1 页

  给运营商建议

  第一,运营商加强与OTT企业合作,挖掘新价值空间。未来,电信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一定是从产品到服务高度融合的。不管运营商是否情愿,互联网企业一定能够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发达国家运营商对OTT企业也是从抵抗到合作的过程。从运营商与OTT前期合作发展来看,无论是服务定制、还是资源互换,亦或是定量流量包,更多的还是基于基础领域的基础服务。而在这之外,尽管尚未有深入的合作,但仍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对运营商而言,不如与OTT服务商一起帮助用户从传统的语音、短信转移到数据消费上,先将数据业务做大,然后共同深入挖掘用户价值,这样才能够在重大转型过程中,在较短时间内以风险最小的方式在新市场站稳脚跟。

  第二,电信运营商为OTT厂商提供定向的差异化计费。这种针对某个OTT业务的差异化计费还可以为电信运营商解决两方面的难题:一是如何合理地承载正在爆炸式增长的数据流量,二是如何经营和管理这些数据流量。这种合作方式需要电信运营商向OTT厂商“定向提供”有保障的网络服务。在这一前提下,电信运营商可以针对某个或者某几个OTT业务,制定打包使用费。打包计费虽然大幅拉低了运营商数据流量的使用单价,但可以提高用户黏性、减少离网率。目前,全球不少运营商已经开始部署这种“智能管道”的计费控制功能。据了解,这种对某个或多个OTT业务进行打包收费、无限量使用的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电信运营商采纳,其中包括南美、香港地区的一些运营商。像联通微信沃卡的定向微信流量,就是采用了这类方式。

  第三,运营商加强自身竞争能力,发展自身优势产品。运营商和OTT企业可以各自做大做强,共同发展互动互联网市场。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一方面要学习互联网企业的特点和经验,一方面也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运营商占据得天独厚的管道优势,如果将互联网新兴业务与管道优势重新整合起来,运营商有能力通过升级、创新与投入,来扩大其市场版图。中国移动目前探讨发展的VOIP网络通信业务,就可以直接跳过OTT企业,通过4G网络资源优势独自发展。移动VOIP的发展无疑是移动的杀手锏,这项业务可以直接通话发信息,相对于微信来说更能有即时通话的特征。无疑这项业务可以挽回被微信等抢夺的通信业务。但是由于VOIP就像移动公司的双手互搏,同时也抢占了移动本身的通话时长,所以暂时被叫停。但是可以预想,随着移动通信产品的发展渐渐深入,运营商与OTT企业竞争的激烈化,VOIP产品重新开放的可能性很大。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谷歌、苹果为代表的OTT内容提供商迅速成长为运营商的强有力对手,其严重冲击了运营商的传统业务,蚕食着运营商的大量流量和利润,运营商“管道化”危机日益加重。国际运营商在OTT企业关系这条道路上探索,经历了从抵制到合作的过程。我国OTT企业发展没有谷歌、苹果、facebook等国外OTT企业那么充分,但是我国运营商也承受了业务和利润下降的代价。根据国外经验,运营商与OTT企业合作才是长远的发展道路。在合作基础上,运营商也可以学习OTT企业的经验和技术,但是需守住底线,开发基于自身的优势产品,而不是完全沦为管道,这样才有更长久的竞争优势。(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柯美君)  

  【欢迎与赛立信通信研究部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赛立信研究集团旗下,广州赛立信商业征信有限公司通信研究部,为通信行业客户建立常态化竞争情报监测机制拥有丰富的经营,提供的研究服务包括周报(反映竞争对手市场动态为主)、月报(反映竞争对手经营情况和竞争形势)、季报(研判竞争对手下一阶段部署)、专题报告(研究当前热点工作)等。为通信运营商制定和灵活调整市场营销策略、竞争战略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文章联系:E-mail:ci@sm.com.cn;电话:020-22263632。更多竞争情报文章,请登录赛立信竞争情报网:http://www.sinoc.com.cn】  

  版权声明:任何个人及媒体在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于赛立信竞争情报网http://www.sinoc.com.cn,本文链接:http://www.sinoc.com.cn/?thread-16374-1.html。应署明作者单位及姓名。引用本文部分内容时请署明作者单位及姓名(最好有文章标题),引用本文数据资料时请注明数据表格引用自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5-08 05: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