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中端”不死——瞄准中端市场的发展契机

“中端”不死——瞄准中端市场的发展契机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2-09-21, 作者: 白刚, 访问人数: 5159


7 上页:第 1 页

  M型社会离我们有多远?

  但是,有另外一种观念,恰恰与认为中产阶层日益发展相反,认为:社会的中产阶层正在分化的过程中,他们正在分裂成两个迅速壮大的阵营,较少的一部分走向高端市场,进行趋优消费,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购买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较多的一部分走向低端市场,进行趋低消费,挖空心思用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基本需求产品。并认为,如果企业不正视这种分化,即将遭遇“中端之死”。

  中产阶层的分化,近几年在美国、西欧、日本甚至我国的台湾都甚为流行。这些国家的学者认为,他们的国家正在走向“M型社会”,即中产阶层向两极分化,并日渐消失。随着两本新书在中国市场的火热――美国学者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的《世界是新的》以及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这个新的“舶来观念”也被中国的商业实践者及研究者所熟悉。那么中国是否和这些国家或地区一样,也正面临着M型社会呢?

  显然不能过于武断。无论是美国、西欧,还是日本或台湾,都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此前,经过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层,例如在美国,中产阶层所包含的人均收入从3万美元到100万美元的群体,其人数占到全社会人口的90%;而在日本所谓M型社会的形成,是从2005年开始被较多讨论,而此前日本经历了将近15年的经济衰退或缓慢增长,1990年以前形成的中产阶层社会才有所谓“崩溃”的迹象。

  而中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经济发展很快,但和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一样,都经历了早期“社会两极分化、中产阶层发育缓慢”的阶段,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开始进入中产阶层快速发展阶段。而众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的这一波发展形势,至少还要延续15-20年。也许20年后,中国经济将达到第一波顶峰,中国社会的中产阶层将达到最大规模,之后也可能会步发达国家后尘而走向M型社会,但决不是现在。

  那为什么有很多人愿意相信,中国也已经迎来M型社会呢?他们的片面观念来源于哪里呢?大多数秉持这种观念的人,其想法都源于对国外观念的简单移植或贩卖。很多本土的商业实践者和研究者,愿意研读国外专家学者的思想,但很多人只是看某种观念或现象的横截面而不去研究发展历程,只是照搬某种观念或现象的结果,而不去深入研究其原因与机理,简单地把国外的事实、观念移植到国内来,结果犯下了很多错误,非常遗憾,让人惋惜。最近的典型案例,是淘宝网打败易趣网。易趣是中国C2C市场的先行者,而且背后有EBay这个全球C2C市场的领导者支持,却惨败于本土的挑战者淘宝,原因即在于,易趣认为中国市场的现状与美国市场的现状相似,因此简单复制EBay在美国的运营模式,结果遭遇水土不服。

  营销From EMKT.com.cn策略的应对

  面对中端市场的机会,可行的营销方向有两种。其一,提升品牌,摆脱低端市场,进入中端市场。中产阶层不断从低端消费群体中分化出来,品牌也必须相应地不断升级,否则消费群体将流失,而且往往是最具价值的消费群体首先流失。但品牌的提升过程,要注意把握节奏和方法,避免既丢掉传统市场,又没有建立起中端品牌,二者皆失。其二,执行分品牌策略,以不同的品牌横跨中端和低端市场,这种方式的难点是把握资源配置方式与多品牌管理方式,否则资源分散与品牌定位混乱将导致灾难。

  无论采用以上哪种策略,都不可避免要重塑在中端市场的品牌,都必须理解中产阶层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观念。从总体上看,本土企业此前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成功,都归功于对消费需求与消费观念的准确把握。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主要矛盾是供应不足,消费者求新消费,功能导向消费,那些能够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的企业获得了成功与发展,东部沿海尤其是华南沿海城市的企业,从香港、台湾,进而韩国、日本,最后是美国和欧洲等地发现可资借鉴的新产品,模仿并带入中国市场,即获追捧;在后来的发展阶段,市场的需求规模快速发展,价格成了主要需求要素,那些能够更快提高生产规模并降低价格的企业获得了更大成功;而现在,本土市场进入所谓的“结构性短缺与过剩”状态,即低端产品供大于求,而中端产品供小于求,这个阶段的成功企业将是那些能够理解中产阶层消费者的企业。

  中产阶层消费者,在不同行业的消费观念、偏好或行为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上都符合四个主要特征:第一,更注重价值,而不是面子或价格。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都在改变,他们更强调品质与品位,强调合适且有所值,不像高端消费者追求面子和身份,也不像低端消费者追求低价格。在价值中,他们不仅关注感官价值、功能价值,更强调情感价值,包括信誉、受尊重以及良好的购物体验。第二,更理性消费,而不是感性消费。他们希望对品牌的价值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又有充足的知识与购买技能,他们接受品牌信息的方式与低端消费者截然不同,不会轻易被电视广告、概念、噱头或者欺骗所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通常在购物之前就确定,较少受到购物现场的即时影响而冲动性消费,对较大价值产品甚至严格受预算与偏好的约束。第三,喜欢购买方便,而较少到处比价或寻货。中产阶层有更多的时间成本观念,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路途或反复的竞品比较上。第四,更容易成为品牌忠诚消费者,但一旦受到伤害,又会更坚决地更换品牌,企业重新换回消费者的成本将非常高昂。

  要想在中端市场建立品牌,企业必须重视中产阶层的消费观念,围绕这些观念的变化来调整营销策略。1980年代初期,可口可乐认识到美国中产消费群体的观念出现了如上的主要变化,随即调整了自己的营销策略:在此之前,可口可乐强调让消费者买得起(affordability)、乐得买(acceptability)、买得到(availability),在此之后调整为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price to value)、成为消费者的心中首选(preference)、并且无处不在(pervasiveness)。这种策略的调整,带动了可口可乐的更快发展。但可口可乐如何调整了更具体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活动,进而获得成功?本土企业如何实施品牌提升策略,进入中端市场?传统的4P策略还有效吗?为什么面对中端消费者,广告轰炸的效果是递减的?……诸多问题,笔者将在后续的文章中再行探讨。

  作者:白刚,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北京尚衡知本顾问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师从包政教授。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EMBA教授,《销售与市场》等杂志专栏作者,十多年企业咨询顾问经验,丛林集团、农大肥业、正虹科技、红塔、动力源等企业专家顾问。擅长战略、组织能力构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战略与组织变革、事业部制改造、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管理、营销策略、计划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邮箱:baigang73@16.com,新浪微博:@白刚商业评论,博客:http://blog.sin.com.cn/baigangshzb。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篇)
*终端-中端-忠端 (2005-10-1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羿锋、钟震玲)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5-02 05: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