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美国的牛奶为什么便宜? 7 上页:第 1 页 中国From EMKT.com.cn乳制品行业喊了多少年“得奶源者得天下”,而实际上真正经略奶源的企业一家都没有。这实际上也蕴含着产业链上游向下游推进的市场机会,特别是在目前乳制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 安全问题是不是问题? 美国的牛奶不但便宜,而且安全。 实际上美国的牛奶也曾经出现大规模的造假问题,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比较常见的。但美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食品安全制度,包括建立了FDA这样一个非常牛的政府组织。除了必要的进口检疫之外,美国超市上市的所有产品都是不需要质检报告的(想想我们国内那大堆大堆的质检报告),但是,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那么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实力大的企业要赔大笔的钱,实力小的企业破产之后,国家还要赔钱。可以说,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是企业。 企业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就必须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系统化的生产及管理方式,确保产品的安全。 我个人认为,就乳制品行业而言,虽然不能期望企业家们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但我可以肯定他们没有制造食品安全问题的故意。更多的时候,是产业结构和产业模式的问题带来了系统性的问题。中国的乳制品企业,生产设备是一流的,甚至是最先进的,生产管理我想就做不到一流了,估计二流都有压力,而原材料可能是世界上最差的,一流的设备加二流的管理加最差的原料,结果就是产品是最差的,感官的一些问题就需要用添加剂等技术手段来解决,而内在的质量问题,就永远都是隐患。如果说这种隐患是产业结构本身的问题,那么还有一些隐患就是经营管理思维的问题了。 隐患一:人便宜。 我记得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被灌输,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现代化程度到底如何呢?不能否认,在部分领域,我们的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在最核心的生产领域,我们的整体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以机械化、自动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生产,部分被人工代替了,主要原因就是人工成本低。 在国内,虽然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但依然便宜。因为人便宜,所以人能做的事情,就不要机器,这是极为短视的一种经营思维。因为人是最不可靠的。人虽然名义上便宜,但实质上形成的后果是极为严重和昂贵的。如果在生产制造环节太多的关节都是人为控制的,那么系统的安全性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当面对参差不齐的原奶质量的时候。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国内一家中等乳制品企业,至少要面对上百家奶站或者养殖户,这些奶站或者养殖户就构成了大厦的底座,而中间是靠人来链接的,当大厦越高,这种链接的压力就越大,出问题是必然的,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而美国的企业,是模块化的,模块化和模块化之间是自动化的系统链接,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系统能快速响应,和人没有太大关系。 隐患二:投机心理。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应该是中国乳制品甚至食品行业改头换面的最好时机,而实际上,按照AC尼尔森的数据,2008年之后,纯奶销量占比持续走低,原奶需求和原奶产量之间的差距持续增大。这说明,大部分企业没有去经营奶源,建设奶源,还在等待,还在观望,还没有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隐患三:政企关系。 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政企关系是扭曲的,这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出面保,想办法摆平。企业就永远处于一种有罪的状态之下,就缺乏一种内在的底气。不在食品安全的体制上想办法,有法(食品安全法)也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执行。这样的一种商业环境,造就了中国企业带罪运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在中国这个圈子有效,一旦出圈就不可能有效。这样的一种商业环境,将商业诚信打入谷底,而诚信是市场规则下经过多次博弈之后最被认可的基础商业规则。“不测风云,旦夕祸福”,这是对企业家生存状态的生动描述。 这种扭曲的关系,就决定了企业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进行最优的决策:花钱搞食品安全,搞产业链,也不见得不出问题;花钱搞政府,搞媒体,出了问题也能解决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也得花钱(大部分钱都投在检测设备上了),但关键是搞定政府和媒体。这是博弈的最优策略。 启示 简要总结一下,我个人觉得,如果有乳制品企业将企业不仅仅作为生意来经营,而同时作为事业来经营的话,以下三个工作是要持续做得: 1、牵头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奶源基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的奶源生产。可能一个基地需要几千万、上亿的持续投资,但这是企业可继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这些投资可能需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收回成本,但这些投入是值得的。 2、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短期成本很高,但实际运行下来的效益会更高。能让机器完成的事情,就不要让人来干,因为人是最不可靠的。 3、扎扎实实做好产品,扎扎实实做好服务。我们太习惯于大张旗鼓的战役、战争,太习惯于大鸣大放,狂轰滥炸,而忘记了最基础的产品和最基础的服务才是商业成功的保证。 在美国,真的感受到老美的傻,感觉到我们太聪明了。可到最后,我们发现,傻傻的老美做了正确的事情,而聪明的我们做了傻傻的蠢事。 希望我们这个自诩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做得蠢事能少一些。 后记:郭博士最近有点烦 最近光明乳业比较烦,郭博士也有点烦。 先是郭博士直言乳品行业做奶源是做样子,检测制度会抽死人(http://finance.ifen.com/news/corporate/20120827/6946451.shtml);接来下就发生了光明的产品质量问题(http://shipin.peopl.com.cn/n/2012/0912/c215731-18989957.html)。 郭博士说错了吗? 我个人觉得,郭博士说得没有错,说得都是大实话。 2008年,三聚氰胺之后,中国乳制品行业没其他事情,就光检测了,大企业投资上亿、上千万,小企业投资上百万,购置检测设备。各级执法部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和抽查。力度不能说小,频次不能说低。但是,问题解决了吗?食品安全了吗?消费者真的得安全和实惠了吗? 几乎每个有些乳品生产常识的人都知道,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检测很重要,是企业内部质量控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但靠检测并不能保证产品不出质量问题(检测都是抽样检测,检测的抽样方式和抽样数量对检测结果都有很大的影响)。 巨大的检测成本是乳品企业的严重负担,最后都转移到消费者的头上。职能部门的抽查更是成为一种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抽查几千次,检查几十万个指标,没有一个不合格,这本身就是一个病句。为什么?因为没有哪台检测设备没有系统误差,哪家公司说我的检测设备的系统误差率低于几十万分之一?那为什么没有不合格呢?这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了。 将食品安全的责任交给企业,让市场、让消费者用钱投票,让企业真正感受到产品质量的压力。 政府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先把三聚氰胺的后续问题解决,建立食品安全补偿基金,建立起真正的问责制度。 当企业家能轻装前进,当制度能够有效约束,当市场真正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可能消费者距离食用安全的食品就更近了一步,最终我们可以放心的吃东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次好像都在冒险。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epic_1999@yaho.com.cn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