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财阀隐忧 韩国家电双雄的中国式游击战 7 上页:第 1 页 双雄模式:财阀式崛起 解读韩国家电双雄的强势崛起,不得不提及韩国特有的“财阀经济”。多年以来,政府产业引导和经济援助,加上企业在市场上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对韩国生产和资本的高度垄断,不少财阀型企业跻身于世界级大企业之列。 不过,作为由家族控制的核心企业,通过法人持股的方式占有其他企业的韩国财阀集团化模式,通过实行多元化经营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之间不订购原材料、零部件,甚至建筑、运输、销售也要自主经营。值得警惕的是,财阀的投资资金主要不是靠利润积累和股票发行,而是靠举债借款,造成企业的资本负债率非常高。 目前,三星、LG从半导体芯片的研发,到背光模组的制作、面板的生产,几乎涵盖从原材料到整机的产业链。不过,全产业链布局下参与全产品线的竞争,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也让三星、LG走过相当长的弯路。在1997年之前,三星电子在中国执行的一直是“以量取胜”的策略,试图把产品铺满整个中国。而LG在进入中国的早期,更是以低端的价格攻略为主,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厂降低生产成本,并在价格上紧贴中国品牌。 随着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三星、LG被迫开始改革企业结构,主要对象正是财阀,要求财阀卖掉非核心企业,资金用于补充核心企业的资本,实行专业化经营。最终,“三星”被要求只能经营电子、金融和贸易服务业,“LG”则被要求为集中在电子、石化、服务和金融业等领域发展。在中国,三星也调整业务重点,不再力推全产品线布局,并进行大力的市场营销,从关注全中国市场向关注重点城市市场的竞争。LG也推出了“一等战略”转型,从追求规模向追求利润转变,进军高端市场。 双雄之殇:品牌渠道 进入早、发展快,令韩国三星、LG一度成为中国家电市场上最耀眼的“外资品牌”。不过,对于日本品牌30多年持续不断积累对国人形成的品牌上的信任度,快速崛起的韩国企业在国人心目中的品牌信任度并不高。 “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性价比低”、“产品跌价快”、甚至还被指责为“披着国际化品牌外衣的本土货”。这正是近年来在韩国企业频繁的参与中国市场价格战,忽视了对于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坚守,甚至出现了因变化过快的价格涨跌策略所引发的问题。 除了品牌信任度不够高外,韩国企业的渠道短腿也备受指责。在一二级市场风生水起,并不能掩盖三星、LG在拥有“广阔蓝海”的中国农村市场的薄弱。就连三星电子大中华区总裁金荣夏夜也坦言,“目前三星电子的产品在中国农村市场还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