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特别关注 > 功夫熊猫,谁在中国文化中掘金?

功夫熊猫,谁在中国文化中掘金?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8-07-04, 作者: 陈守则刘等, 访问人数: 2556


7 上页:第 1 页

  文化的成功,更是对文化理解的成功

  《功夫熊猫》的成功,不论在中国或者是在美国、加拿大首先是一次文化上的成功。笔者有两个方面的理由:

  一,宏观角度,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舆论的风口浪尖。从改革开放开始,港澳的相继回归,亚洲经济危机,中国GDP的高速增长,申奥成功。普通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趣。而中国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全世界传媒的版面中,中国的一举一动也越来越受世界的关注——2008年,更是如此,稍后再论其对国外市场的影响与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论东方西方,了解另一个国度往往从认同其文化开始。对于大多数西方人,中国就意味着长城、熊猫、乒乓球、中餐、中医、功夫这些符号,而《功夫熊猫》的出现就占据了两条。加之莱坞当红谐星杰克•布莱克为片中肥胖笨拙的熊猫波配音外,达斯廷•霍夫曼、安吉丽娜•朱莉、成龙和刘玉玲等著名影星也为该片配音。也起到了拉升北美票房的作用。

  二,微观角度,电影中不可缺乏的功夫元素。最好的电影早已被总结为:美国的科技,中国的功夫,日本的恐怖,非洲的风景…… 而且美国的电影中不乏中国功夫的传统,从李小龙这个传奇开始,到成龙与袁八爷指导的《骇客帝国》、《杀死比尔》等等,可以说功夫已经成为美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功夫熊猫》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把熊猫、功夫以一种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加之剧情简单有趣,更是减少了观看限制——据负责《功夫熊猫》一片发行的派拉蒙电影公司介绍,《功夫熊猫》不仅受到儿童和家庭观众的追捧,也相当受青少年观众欢迎。

  三,2008,中国年与美妙6月。达赖事件,地震中中国政府与人民的表现,加上奥运火炬的全球传递都在向世界释放一个信号:中国来了,真的来了!全世界的聚光灯和闪光灯纷纷向中国聚拢。

  从传播学的角度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大量信息的广泛传播起着两方面的作用:1,人们对加深对于中国的理解;2,会对与中国相关的信息符号更为敏感。各国的媒体也在事件的往复中,习惯了把与中国相关的信息发布出来,各类媒体对于《功夫熊猫》的报道就有这方面的潜在因素:

  《多伦多明星报》Toronto Star:既不像《料理鼠王》(Ratatouille)那样有原创性,也不如《怪物史莱克》(Shrek)滑稽搞笑。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这部梦工场出品的电脑动画片极富感染力而且激励人心,哪怕你竭尽全力去抵御它的魅力。

  《纽约每日新闻报》 New York Daily News:一部坦白的老式儿童影片,可预见的故事是它的使命之一,但是影片还不错,就是缺少意外。

  comingsoo.net:梦工场终于为“史莱克”找到了继任者——功夫熊猫。

  《洛杉矶每日新闻报》Los Angeles Daily News:梦工场动画自《怪物史莱克》之后出品的最好影片。

  美联社:夏季大片耗资越来越多,却经常令观众感觉越来越无趣。简单而风格轻松的《功夫熊猫》是个例外。

  《好莱坞报道者》Hollywood Reporter:尽管影片主要面向的是儿童观众,但《功夫熊猫》的幽默却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人。

  《拉斯维加斯周刊》Las Vegas Weekly:对孩子而言有充分的娱乐性,对成年观众只能算稍有乐趣。

  《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杰克•布莱克(Jack Black)、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和伊安•麦克肖恩(Ian McShane)三个人的配音为影片增添了强劲的推动力。

  《底特律新闻报》Detroit News:非常好莱坞化、为迎合市场的老套影片,达不到本该有的灵感高度。

  对于《底特律新闻报》“灵敏高度”的说法,我想与笔者对宏观传播环境的分析不谋而合。

  再看影片选择的暑期档,实在是定位精准。这个时候北半球的多数国家进入了暑假,孩子们结束了一学期的学习,中国等国家的高中结束了高考,正是对于轻松心态的渴求高峰期。

  四,导演对文化理解的成功。这一点可谓是电影成功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最值得中国文化产业工作者反思的一点。诚如导演所说,《功夫熊猫》是献给中国的“一封情书”,这部电影的一切都具备中国元素。功夫、熊猫、山水、太极、庙会、毛笔字、针灸、面条,筷子,唐装、猴子、毒蛇、丹顶鹤、老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套路,甚至是称呼也都采用了中文发音。

  种种电影中的细节再加上中国国际形象在2008年的一次转变,我们不得不说电影占尽天时,又兼备了文化交流的作用:一场地震的灾难,逝者已去,生者永伤。世界看到了中国开放的态度,积极的作为。很多媒体也逐渐把中国的形象由西方人不能很好理解的“龙”,比喻为“一直强壮有力乐于助人的大熊猫”。《功夫熊猫》的剧情如果能加以改动,甚至可以成为塑造中国形象,加强中国软实力的“模范影片”了。


1 2 3 页    下页:第 3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5篇)
*《功夫熊猫》尽显传播“真功夫” (2011-07-1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杨旭)
*《功夫熊猫》的营销真功夫 (2008-11-1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伯建新)
*一只熊猫引发的大案--从《功夫熊猫》看中国元素营销 (2008-08-0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福来顾问、娄向鹏)
*熊猫他爸绝对是生意高手 (2008-07-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陈贤群)
*卧龙大熊猫比功夫熊猫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2008-07-0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志起)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5-01 0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