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饮料江湖,暴利还能持续多久? 7 上页:第 1 页 中国饮料行业现状 一、前景诱人 随着近几年饮料市场教育的成熟,国内庞大的饮料消费群已经出现,市场份额也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目前人均年饮用饮料量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以茶饮料为例,我国现在人均饮用量为0.4升,日本则达到20—30升,如果人均提高0.1升的话,那也将是多么大的一个市场。 二、利润丰厚 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同时意味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更有人把饮料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并给出了饮料的成本:“非碳酸类果汁饮料的利润最大,市场零售价2块钱的果汁饮料连包装成本+设备成本只有7分钱,而易拉罐饮料则更低,仅有5分钱”,当然这里仅仅给出了饮料的生产成本,一个产品从生产到最终和消费者见面,还包括了研发成本、包装成本、广告成本、渠道成本等一系列的成本,但饮料行业的高利润也由此可见一斑,这一点也可以从众多的企业选择在糖价高涨的时刻,逆市进军饮料行业得到佐证。 三、进入门槛低 对于很多的企业来讲,如果对某个行业不熟悉,企业一般很少敢贸然进入,但是饮料行业的技术含量却非常的低,很难形成技术壁垒,只要有一定的资金,引进生产线就可以进行生产;而且,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很容易就可以模仿已有品牌的产品,这也造成了市场上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四、竞争激烈的假象与品类开拓战 饮料行业作为近几年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虽然经过了水饮料大战,果汁饮料大战,碳酸饮料大战,功能饮料大战等一系列的战役,但是这些战役与其说是市场争夺战,更不如说是品类开拓战更恰当些,因为对于以前认知里面饮料就是汽水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很多品类以前是不存在的,市场份额也是从零开始培育的。这些饮料大战是建立品类的大战,是消费者教育的引导战,他们所面对的首要对手,不是同行,而是消费者。这些企业共同努力的目的,不是把竞争对手消灭掉,而是共同把品类蛋糕做大,是使饮料行业向宽度和深度两个方向上开拓。例如,经过果汁饮料大战,市场从传统的餐饮行业,扩大到任何场合都可以饮用;在消费人群上,不再是以家庭主妇购买为主,而是扩大到所有的人群都适合,在产品浓度上,从浓度100%的纯果汁饮料,到各个区间浓度的饮料都有;在成份上,不仅有单一成份的饮料,比如橙汁饮料,还有含多种水果的混合饮料,例如农夫果园三种水果在里面。 五、绝对领导品牌还没有确立 同品类产品之间的战役还没有正式打响,残酷的淘汰战还没有全面上演,因此,彼此的地位并没有稳定下来,绝对的强势品牌并没有出现。以茶饮料市场为例,虽然统一与康师傅占有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他们的地位还没有最终稳定下来,可口可乐这个碳酸饮料的领导者,一直试图在茶饮料这个品类站稳脚跟,继天与地、岚风、阳光冰爽果茶失利之后,2006年,又强势推出“茶研工房”,与其相类似的还有养生堂,继农夫汽茶无疾而终之后,今年又推出了农夫茶,他们这么做的用意其实很明显,就是在还不稳定的市场占位,争取一席之地。 没有永远的高利润,只有暂时的暴利 一、洗牌即将开始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永远不会出现一个暴利的行业,除非象中国电信等垄断性行业,因此,饮料行业的利润也将不会永远的增长下去,行业的洗牌将是早晚的事。随着饮料市场的成熟,产品之间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品牌将向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中,一大批缺少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会在大浪淘沙中消失。 二、价值回归 价格战是中国企业最擅长的竞争手段之一,而且各个行业屡屡有依靠价格战而成功的异类,例如笔记本领域的神州,空调领域的志高。随着同品类之间产品竞争的开始和同质化现象的日益严重,价格战将不可避免,它的客观意义将促进饮料行业价值的回归。 三、品牌之战 产品的竞争,最终是品牌力的竞争。随着饮料行业的日益同质化,品牌将成为决定一个产品能否被消费者接受的首要因素,企业只有注重品牌力的塑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消费者所认同。就象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那样,虽然两者在口味上有稍微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并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最重要的条件,相反消费者更看中的是两种饮料所代表的不同的品牌文化,选择百事可乐意味着年轻人的选择,选择可口可乐,则意味着所喝的是正宗的,是真家伙。提到这两个可乐,不得不提到“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抛去品牌的东西,就产品本身而言,很少有人会喝出非常可乐比可口可乐难喝,甚至在不知名的测试中,有的消费者认为非常可乐的味道更好,但当一贴上品牌的标签时,消费者却表现出了强大的品牌倾向性,大家总是觉得,可乐是人家创造的,你生产的东西肯定不正宗,因此在选择时视而不见,这也致使在一线城市几乎看不到非常可乐的身影。 目前,企业主要把精力放在了产品层面的竞争,例如,农夫果园的混合饮料强调三种水果在里面,但随着混合饮料的不断增加,农夫果园如何和竞争对手相区隔,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内涵,将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原载:《大食品》7-8月号合刊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580342829,电子邮件: a.wing0@16.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