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敬佩向文波--也看三一、徐工的收购战 7 上页:第 1 页 第三:以BLOG为基地,对对方发动有序的层次性的猛烈攻击。综观向总在BLOG的发言,如果仅从文字上看,感觉向老板是一个冲动不太计较得失还有点粗枝大页的人,因此有人在文章后面评论向偏激、脑子思路不明。其实这恰恰上了向的大当,拍拍脑袋想想,一个年销售额58亿公司的老总,可能是那样的人吗?这可是从无到有的民营企业,不是混饭的国企!向总不过是为了把自己包装成“受近委屈的无辜小孩”而已!而打造鲜明的个人形象恰恰是进攻的第一步,接着就是6月12日、6月14的BLOG上的一群火箭弹的猛攻了(“徐工并购:一个美丽的谎言!”“徐工并购案中的价格欺骗”“ 徐工不能被外资收购的四大理由”相关文章均载其BLOG ,http://blog.sin.com.cn/m/xwb),针对“凯雷收购徐工”的问题,一个个得展开攻击,让人目不暇接,反应不及。更绝的是6月15日的文章《徐工闯关推演》,向总用穷举法列举“徐工为达收购目标而采取的可能方式”,这下好了,所有人都把目光注视着徐工,徐工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难逃嫌疑,一招就封住了徐工的所有退路。 第四:见招拆招,反应齐快。一旦媒体上出现针对三一的负面消息,BLOG上就有相关的文章出来,从侧面回应民众对三一的疑点,并进一步用煽动性极强的文字(笔者认为向绝对是做运动的高手)继续拉动民族情绪(近期又开始暗示里面的一些贪污腐败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能调动民众的题目)。相反,可能是受国营企业那种按部就班的企业病影响,徐工却反应奇慢。在向文波发动攻击后三天,徐工一直坐观事态发展(按国有企业的常态,估计在开会讨论:)),导致后期舆论严重一边倒,企业只能被动防守。 分析本次收购,表面上是以向为代表的三一和徐工之间的斗争,但实际上还有两组4方力量的相互作用,而向的高明是充分利用了本次收购中各方力量的相互作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1、“民间舆论”和“上级意思”。长期以来,政府官员(国企领导也是政府官员)都是只用“对上负责”不用对下属对普通公民负责的,做的好还是坏靠的是领导的意见,因此长期以来养成了眼睛向“上”看的习惯。虽说大家时常发点牢骚,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党领导已经开始重视民众、重视民意了(和谐社会并不是说着玩的),向敏感的抓住了这点,从“下”(普通民众)开始,通过个人BLOG紧紧引导舆论,用“沸腾的民意”影响政府的决策。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向的目的可能已经达到了,呵呵,四两拨千金。 2、新浪和搜狐。向的BLOG属于新浪专为名人做的那种,可以看出新浪和向应该是有联系的,而向的文章出来后,连续几天都排在新浪首页上,也正是新浪这种排版的设计使得向的文章得意快速顺利的传播,早早就形成了一边倒的舆论趋势(个人感觉新浪上的相关文章带有偏向性,这里也佩服向的媒体公关能力)。作为新浪的对手,搜狐开始应该并不想加入到这场斗争中来,毕竟这个做的再好,都是在帮竞争对手做宣传。但随着事件的白热化,作为最大的网络媒体之一,搜狐已经不能袖手了,而要争夺眼球,甚至必须报道的更多、更好,而这又恰入向的圈套(个人认为搜狐文字相对偏向徐工)。估计此时的向看着两虎相争,已经笑的合不笼嘴了。 整个事件,三一从谋划到启动到发展一气呵成,整体思路异常清晰,同时充分利用利用政治环境的变化、媒体的矛盾来创造引导舆论,用最少的投入,做到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结果,堪称企划的完美之做。 佩服向文波、佩服三一! PS:希望徐工迅速组织团队应对,这种电视上面才看的到的精彩商战可千万不要一边倒才好,呵呵。 作者按:以上诸多分析为笔者个人想法,因才能有限,可能诸多错误,欢迎指正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jianweimingjwm@16.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