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新关公战秦琼--冷观后群殴时代白酒行业高手过招 7 上页:第 1 页 以石家庄白酒市场为例。外来品牌以东北酒和川酒较受认可,本省品牌以承德酒为先。2003年的大众消费市场一项调查显示,石市市民最熟悉的品牌“黑土地(东北酒)”以20.7%的熟悉度名列第一,板城烧锅酒(承德酒)以17.37%位列第三。泸州系列和剑南系列(川酒)整体熟悉度位居第三。最常喝的白酒品牌排位同上而一致。事实上,在消费者心目中,不同地域的品牌有成形的印象,人们对川酒的认知停留在:水质甘冽,气候宜人,历史悠远,质优价高;对东北酒的认知则是纯粮、绿色、度高性烈,历史短,缺乏高档。对承德酒主要围绕避暑山庄、皇家御用等清文化展开想象。如果将地域文化和品牌内涵与消费者第一联想结合起来,借势之舟可谓一帆风顺。但是并非所有品牌都会给予自身一个准确的界定,往往过多考虑竞品因素,不是对立定位就是相关定位,忽视消费者对品牌的第一联想。 此外,白酒市场的调研与细分已经被无情的抛弃,产品同质化的思潮湮没了细分人群的特征与个性,在许多销售经理的谈话中,几乎都流露着“细分无所谓”的说辞。他们英雄论煮酒,基本上全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即价格、网络、广告、促销等等。至于产品组合,品牌内涵及核心利益定位,目标市场的确定都抛之脑后。有位销售经理的话或许具有代表性:“我不做什么细分,那没有任何意义。只要你认准了,你就保证一个市场上的广告声势最大,促销最强,消费者天天耳濡目染,肯定买你的酒。”这是我曾经描述过的典型的广告决定论者。我回答他:“其实你还是做了细分。偌大一个市场,不是所有人都消费你的酒,好比一群人站在一处,你大声吆喝卖‘某某’酒,于是一部分人响应你的召唤,站出来,还有一部分人原地无动于衷。站出来的人是你的目标市场,他们喝你的酒是因为他们可能具有某种同一特征。这个特征我们本来应该知道,但是我们却不想知道或懒得知道。”他表示同意,但辩驳说:“既然广告可以一嗓子喊出目标人群,何必提前做细分呢? 我反问:“假如你喊了半天,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呢?”不经过市场细分而进行竞争,有可能导致“商圈”大面积重合,加重竞争惨烈程度,古人有“井水不犯河水”的劝谏,今人执迷不悟,依然有大品牌不知自爱,一味儿靠上线拉动,推出低端产品,小品牌不谙轻重,使劲发展高端塑造形象,结果不是品牌附加值增加了,而是产品线延长了。更有甚者外来强龙挑战本土地头蛇,或者资本和管理的实力摧毁保守和传统的利益格局,或者地方保护主义营造重重壁垒,排挤陌生势力,尚未听说共生共荣的和谐篇章。 三、煮豆燃豆萁 井水犯河水虽说是营销管理者的“自失”,但比起同一公司的不同品牌之间的相互打压,还是远远不及。群殴众相之一便是“同室操戈,相煎太急”。 在这里我要专门提到承德猎苑酒业的一记“败笔”。2004年上半年“大清猎酒”在石家庄、保定市场上以空前的力度掀起造势运动,而此时正值白酒销售的“漫长冬季”。“猎”字广告非常抢眼,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是进入下半年后,“大清猎酒”的广告牌突然在石家庄街头消失,转而跟上的是去而复返的同胞兄弟“塞罕坝”,并且塞罕坝居然也启用“八旗猎酒”的字眼,一下子将“猎”字的独特性给抹杀了。结果“塞罕坝”打了“大清猎酒”一记响亮的耳光后,却并未因此“复兴”,无奈之下不得不推出副品牌“承德古酿”,这样的品牌管理未免有些随心所欲。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品牌规划调整,意欲将“大清猎酒”做为石家庄市场的后手或者王牌而推迟推广,集中力量主攻保定市场。二是塞罕坝遗留有大批包装物,公司刻意消化。无论哪个原因,大清猎酒和塞罕坝都变成弱势品牌,只怕“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损失会发生在猎苑酒业的身上。 同室操戈还表现在大公司下属的不同子品牌上,虽然这些子品牌会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得色,但是品牌差异的弱化也往往使消费者认知产生扭曲,从而成为其中某些子品牌的恶梦,比如五粮液旗下的“五粮春”“五粮醇”等,又比如“剑南春”旗下的“剑南骄子”“剑南国宝”等等。 曾几何时,当经销商渠道网络足够庞大,资本积累到可以甩开生产商,独立进行品牌开发时,他们便加入到生产商的行列中来,轻则贴牌生产,重则收购酒厂,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理由是有钱干嘛让别人赚。与此同时,生产商也着手完善自己的直销队伍,因为他们感觉到利润的大部分都分配到流通领域。这种局面蔓延到上下游企业,实际上将“合作双赢”的市场经济教义忘得一干二净。笔者的一位同学从事纺织品国际贸易,谈论这个话题的曾说:有些人一边做贸易,一边又想开工厂,恨不得自己种棉花去。这正触及到许多老板的“私处”,在企业发展战略上普遍存在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认为企业规模的壮大,必须纵向成长,像雪球从山顶一直往山下滚,很少想横向发展,更少考虑纵深发展。因为从短期来看纵向兼并更容易,横向或纵深拓展则困难重重;如果着眼长远,市场的发展要求,还是会把企业推向纵深。我们常说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厂商之间也有此喻,无论谁落井下石,谁釜底抽薪都不意味着高明。真正的高明不在于取长补短,而在于避短扬长。 以上拙论或许不能涵盖后群殴时代的众相,但在某些问题上希望能引发销售管理人员的一些思考。 作者为职业营销策划人,培训讲师,河北盛大销售管理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联系电话: 13032622042,电子邮件: hbqr123@soh.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