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国产品牌与洋品牌手机的竞争

国产品牌与洋品牌手机的竞争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4-06-08, 作者: 李之柏, 访问人数: 3629


7 上页:第 1 页

  国内手机企业能在短期竞争中成功的因素

  原因不外两个:1.价格稳定与严格的价格监控;2.细腻的渠道建立与管理。但这两个都只能维持创业时的繁荣,是否能长期成功就有赖于他们能否认清这两个法宝的弱点:

  1.稳定的价格与严格的价格监控

  在产商出货量小又能保证渠道伙伴的利润时,比较容易稳定价格,谁犯规就不给他货,换句话说,谁犯规谁下一轮就赚不到钱。问题在厂商真能一直严格执法下去吗?

  除非你一直只想做“贴牌机”,否则建立一套最便宜的生产线(半自动的)也要花上6百万美元,为了摊薄固定成本,“产量”必须做大。再加上企业要成长,所以每月一定有“销售量成长”的压力。国外厂商在过去7,8年不就一直陷于此矛盾:为了保持销售量的增长,你敢处罚你的渠道伙伴吗?处罚完了,“是渠道伙伴受伤?还是自己的业绩受伤更大?”的两难境界。

  当厂商开始向渠道压货的那天,就是价格体系崩盘之日。那时候厂商将什么销售经典案例“啤酒游戏”,什么“猫吃食”出货理论都抛到脑后。更糟的是,此时渠道伙伴为了应付厂商的威胁利诱,只好先吞货,然后把超出自己销售能力的那部分低价或平价抛到别的市场上,“窜货”大戏就开始上演了,渠道伙伴互相指责别人低价出货,互相指责别人破坏市场秩序。这时价格就不可能稳定了。想处罚渠道,又分不清谁是始作俑者,不知从何下手。若用不再出货来处罚代理商,弄来弄去,反而自己业绩做不到。到了这个阶段,所谓的严格价格监控也行同虚设。

  2.细腻的渠道建立与管理

  无疑的国内厂商的渠道建立与管理的确是比国外厂商细腻。由于文化的差距太大,过去国外厂商不愿也不敢轻易与零售终端接触。除了可口可乐,雀巢,宝洁,康师父之外,就只有几家啤酒商细耕了零售终端。

  不过这中间有两个逻辑漏洞:

  a.当规模小时,一切用手工就可应付。若一个省就有两叁仟渠道促销员工时,薪资与奖金如何及时考核与发放?是否会有虚报人头,吃空粮的情况发生?其中的复杂度是没亲自经营大企业的人所不能预测和理解的。而且农民在温饱之后,就会追求荣誉与公平的回报,员工升迁的恰当与否会严重影响团队的工作士气。这些若没有强大的财务与人事的官僚体系是做不到的。

  b.做任何事都有成本。若你的价格不能如海尔卖家电那样卖的比别人贵,那么哪来的利润空间去管理这庞大的渠道体系?不论哪家出产的电器产品其成本是可以估算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它的毛利也可摸的八九不离十。目前这种卖价和这种毛利是根本不可能有余钱做研发,哪有余钱做免费换机来代替维修?哪能有余钱来弥补滞销货库存的浪费?更不要说维持细腻渠道管理的成本与花样繁多的促销成本了!

  那么为什么每家厂商都说他在赚钱?如前文所说的:因为他们认为银行户头内有钱,就是赚钱!他们是靠“应付”与“应收”的时间差产生“正”的现金流,他们甚至是靠先收押金来维持企业的运作。直到有一天他们的企业成长遇到瓶颈,现金流不动了,就会兵败如山倒,而且倒的极快。(这种例子在“大败局”一书中谈到很多。)

  国外名牌厂商的应对之道

  请不要误解,认为国内品牌就不可怕了。基本问题在于“农民起义”源源不断。虽然大部分的“义军”命都不长,但倒了一帮人,又新的来了一帮人。以后每几个月我们就会听到有厂商不支倒地,但我们也会听到又有新的企业决定介入手机事业。那么每个月国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就都会有所流失,只是每个月流失给不同的国产竞争对手。

  也不要误会,认为国内厂商一定不能存活。我们在历史上虽见到赤眉,黄巾,白莲和太平天国的失败,但我们也见到了刘邦与朱元璋的成功。眼下我们也见到了海尔与联想的成功。只是现在我们还不知在手机行业谁最后会是朱元璋?谁最后是手机界的海尔或联想?这个英雄的出现取决于谁最先能把部队正规化?

  既然朱元璋很可能会出现,那么国外名牌就坐以待毙了吗?不是!应对之道是学高通公司掌握核心技术。也就是我从98年就疾呼的:Motorola与Nokia应该卖Chipset和Solutions给国内厂商。外壳设计,人机界面的本地化并不是外商的专长,这部分让给国内厂商去做。

  结语

  在讲授“别向渠道压货”的课程时,大家常用“经营面摊”的例子:一般面摊,都是按经验估出今天的销售量,然后适当的备料。当客人来了,才抓料下面。但是有一天面摊老板忽然脑筋发昏,要追求业务的成长,决定吃饭时段业绩要翻一翻,要卖200碗面,但是吃饭时段的那一个钟头不可能及时供面,所以就把面统统先煮好。结果快到下午一点了,面才卖了100多碗,于是老板只好降价促销。到了2点半,发现还剩下40碗没卖掉,只好丢掉;所以是生意做的越多,反而越赔钱。这个例子生动的解释了当前国内厂商做消费产品的心路历程,也许大家觉得解决的方法,就是“量出而入”。不过高科技行业有一样与面摊业不同:它的生产线太贵,你量做不大,那么摊到每一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就太高。所以它一定得追求“量”的快速成长。如何经营“超高科技(贵)面摊”可以代表了所有厂商(不论国产还是洋产)遇到的两难境地。由于国外品牌掌握“做面条”的技术,可以考虑供给面摊最“有劲儿”的面条,而不必去亲自摆面摊,不必去担心面煮熟了有没有人买,也不必担心客人是要牛肉面,还是阳春面。我想我就用这个例子做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李之柏先生出生在台湾,工程学博士,后加盟美国摩托罗拉,1988年来到中国至今近20年。电子邮件: tanhp@china-netco.com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5篇)
*从低价手机看洋品牌市场策略的转变 (2005-06-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宝钧)
*战略缺失,国产手机“掉线”了? (2004-03-22, 中国经营报,作者:李健)
*国产手机之尴尬的“保姆” (2004-02-2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郝志强)
*摩托罗拉的软肋与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 (2003-08-2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潘智军)
*国产手机游击战——国产手机市场营销案例(上) (2003-03-03, 中国经营报,作者:赵正)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7-06 05: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