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国家电业新一轮重组的三大特点 7 上页:第 1 页 “二线品牌”被并购是第二轮中国家电业的重组的第二大特征。家电业的这一轮重组是从处于比较成熟和较为充分竞争的行业内发生的,主要表现在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行业,而处于重组的旋涡之中的企业,则是没有真正形成综合性和多元化扩张的“二线品牌”。 中国市场家电品牌的生成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提升,一些企业迅速抓住机遇,通过“迅速扩张生产规模+大量广告”的形式成长起来,这些企业的产品在行业里占有重要地位,如彩电业的长虹、熊猫、海信、厦华等,冰箱行业的海尔、科龙、美菱、新飞等,洗衣机行业的荣事达、小天鹅,空调行业的春兰、格力,等等。这些企业在单个产品项里获得一定的优势,产品知名度迅速上升。企业获取了品牌的优势之后开始向相关领域扩张,由于原本行业价格战爆发不断,这种扩张是伴随着本行业利润的不断缩减进行的,由此也导致了在新投资的领域没有后续资金投入,致使企业陷入了内忧外困的境地。如彩电行业的厦华,彩电没有什么利润,投资手机又没有后劲;洗衣机行业本身没有什么利润,而这个行业的小天鹅进军冰箱和洗碗机行业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冰箱行业利润的稀薄,而这个行业的美菱进军洗衣机、热水器等行业同样遭遇滑铁卢等等。 在原行业立足不稳,涉足新领域又连年亏损,使这些企业成为地方政府的“烫手山芋”,急于脱手,为了企业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为了能够解决政府所需要的“就业”和“税收”的相关政绩,凭着“国有股减持”的大方向,索性“一卖了之”。这样,企业和政府各得其所,各得所需。 中国家电业的第二轮重组依然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只在个别领域进行,全行业的重组则有待第三轮重组的到来,第三轮重组更多地依靠由外而内的力量促成。中国家电企业目前的第二轮重组是以企业产权和企业制度变革为大背景的,只是发生在一些竞争比较充分的领域。而一些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行业将是未来第三轮重组的重点,包括空调、小家电和一些家电企业进军的手机行业。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二轮,以及将要发生的第三轮重组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过程。这样一种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必然经过一个“零利润均衡”的过程,每个行业只能有少数几个企业能有些钱赚,它的前兆就是企业必将出现大规模的彻底的整合。这个整合和重组可能会在未来3-5年之后完成,高额的毛利率延缓了企业重组和行业整合的时间表,那么,价格战依然是推进器。 从全球家电业的发展来看,国际著名家电品牌有13个,日本6个,韩国2个,欧洲2个、美洲3个。日本以松下、索尼、东芝、三洋、夏普、日立为主,韩国以LG、三星为主,美国以GE、惠而浦和美泰克为主,欧洲则以伊莱克斯、西门子为主。跨国家电企业是在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淘汰历史之后,才最终以这样的格局展现在我们眼前。就是这些以地域划分的四类跨国家电企业占据着世界上近9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的家电企业,也没有真正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家电品牌。中国家电业的第一轮重组和整合导致了各个省和区域品牌之间的融合,第二轮重组是全国性的二线品牌被购并,这些整合都是缘于企业内部因素,即或因为企业的机制问题,或因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或因为企业战略失误。而真正跨国家电公司与中国国内家电品牌的竞争——竞争的外部因素还没有真正开始。 跨国家电公司进入中国虽已10多年,但它们才刚刚进入了适应期,甚至部分跨国家电公司还处于在中国市场的调整期,比如说伊莱克斯和惠而浦。而已经对中国市场适应的高端品牌西门子、东芝和面向大众化消费的LG、三星等品牌已经度过了中国市场的适应期,开始向国内综合家电品牌“叫板”。目前,西门子和东芝等品牌已经占据了中国家电高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后起之秀LG等已经向国内品牌单项第一名和第二名下了“挑战书”。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综合性家电品牌在国内市场和这些跨国公司“血战”时,必然推动国内家电品牌利益格局的再一次分配,导致中国家电业第三轮重组和整合的到来。 当带有浓厚的“外力”因素促使的第三轮中国家电业整合重组结束的时候,中国家电企业的结局会是怎样?剩下3-5个强势品牌?全军覆没?把跨国公司赶出中国市场?……时间将验证一切。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ybx926@soh.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5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