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EMKT广告
在线投稿 热销丛书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热门搜索
文  章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用户评论
全部文章 我的收藏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领导者之剑-突破思维技巧
*情境领导
*大客户销售三步曲(情境销售、战术、战略)/font>

更多

麦肯特观点
麦肯特系列电子丛书:

营业经理晋升培训手册
区域市场》《销售经理
见习主任》《增员话术
战略营销计划
业务员教材
新人培训手册

...更多

滚动 | 家电 | 通讯 | IT | 房地产 | 汽车 | 医药 | 银行 | 保险 | 证券 | 航空 | 旅游
酒店 | 服装 | 食品 | 化工 | 会展 | 媒体 | 娱乐 | 教育 | 商业 | 营销 | 政府 | 其它
中国营销传播网 > 动态 > 其它 > 正文

.印度商学院泡沫破裂陷绝境:高速膨胀品质糟糕


www.emkt.com.cn 2014年09月01日 11:13   人民网


  28岁的马尔霍特拉(Malhotra)躺在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德巴德校区的草坪上,沐浴着夕阳的余晖直勾勾地盯着一望无际的天空发呆。即将毕业的他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重大选择——是留在印度发展还是和他的许多同学一样去外面走走看看?这份在印度分量不轻的MBA毕业文凭能够为他争取到哪些机会呢?

  这些年来,印度商学院经历了扩张迅猛到泡沫破灭的过程。如今,印度MBA毕业生数量的庞大和质量的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了印度本国人民对“人口红利”的期待,还令原本就对印度商学教育印象粗浅的海外招聘企业与有意前往求学的学员更加困惑。

  事实上,在经历大浪淘沙过程的印度国内,仍然有不少优秀的商学院在世界的舞台中星光熠熠。令人担忧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影响到一线商学院毕业生的高薪。那么,在这样一个古老神秘的国度中,紧跟时代的商学教育又是如何展开的呢?他们培养的学生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标签呢?未来印度的商学院在跨国合作中又会有哪些新趋势呢?

  高速膨胀后的破裂

  马尔霍特拉是《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全球流行的图片社交平台Instgram认识的。在这位印度大男孩的手机镜头中,印度管理学院是一座美丽而神秘的校园,砖红色的建筑有着奇异的弧度和各种圆形环形门洞,似乎透过这些门洞可以穿越到摩揭陀王国鼎盛的孔雀时代。

  然而,作为MBA学生的马尔霍特拉却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时髦青年,热爱看美剧《权利的游戏》和听英国乐队Coldplay的他在父母和朋友看来肯定是毕业了会去发达国家发展的。然而,他却告诉记者,他想要到像中国、巴西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看看。

  “希望我的职业经历和MBA文凭可以帮助我找到更好的机会。”在进入印度管理学院求学之前,马尔霍特拉在舅舅的纺织公司工作,印度有着太多这样的家族企业,经济的发展和对优秀管理人才的渴求使得MBA学生有着很好的用武之地。然而,马尔霍特拉也有自己的担忧,“相比美国、欧洲而言,国外对印度商学院的了解并不深,不知道我的这张文凭在中国能不能获得加分。”

  徐勤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Global MBA主任,她通过自己在印度的真实感受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印度商学院世界。

  “印度MBA发展历程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印度MBA学院有着不同的办学形式,有些商学院完全是由政府办学,有些是国立大学或者公立大学附属的,有些是独立的私立商学院,有些是由企业支持的商学院。”徐勤告诉记者,“像印度商学院、印度管理学院、印度XLRI商学院等都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学府,他们不缺乏优秀生源,教学质量非常高,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可以找到工作的,但一些杂牌军的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徐勤所称的“杂牌军”不少是最近几年印度新冒出来的商学院。几年前,印度还处于经济繁荣时期,投资者十分看好印度经济的前景,而开办商学院成了一个掘金的机会。

  阿吉塔·郎内卡尔是印度最知名的商学院之一印度商学院的院长,他说,那时候的印度教育市场充满了诱惑,“到处都充满了机遇。一些江湖骗子开设了各种商学院,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绝佳机会”。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期间,印度的管理院校总数翻了一番,达到2385所,在校学生人数从11.48万人猛增至31.93万人。

  过度蔓延的热情催生了印度管理教育市场的泡沫。现在,印度经济正试图蹒跚着走出近2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很多商学院糟糕的品质已经浮出水面,商学院的泡沫也正在破灭。

  教育咨询业资深人士阿密特·卡尔加估计,人才市场对管理和工程类学生的需求以每年6%至7%的增速稳定上升。但在几年前,印度学位的供应量就已经超过了这一需求量,这造成了现在的供过于求现象。

  印度负责教育机构认证的法定机构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估计,印度全国的管理学院现在每年能提供40万个入学名额,但是有1/8的入学名额最终会落空,这导致一些无法盈利的学校被迫关门。

  “在学校创办后的两三年里,如果入学人数不足的话,这次办学投资就算失败了。”卡尔加说。在过去的两个学年中,有162家管理院校关闭。

  徐勤认为,“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商学院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存在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也促进了大量商学院的诞生。但由于最近几年新兴市场国家发展速度放缓,企业管理岗位的缩减,使得MBA人才需求减少,外加教育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一些质量略差的商学院退出市场实属优胜劣汰的正常规律。”

  “印度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非常高,供需矛盾存在于教育质量问题上,这是那些低质学校关门的根本原因。”普华永道印度分公司执行董事迪拉杰·马瑟也做出了这样的评论。

  谁不受影响

  然而,要问起马尔霍特拉是否会担心找不到工作,实在是太过荒唐,虽然最近几年印度疲软的经济以及到处泛滥的商学院影响了MBA毕业生的平均收入,但对于印度管理学院这样的毕业生而言,在人才市场依然非常抢手。

  据了解,在印度,高端商学院和层次较低的商学院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如果将印度排名前20位的院校排除在统计数据之外的话,其他商学院的毕业生中只有10%能在毕业之后立刻找到工作,而在2008年,这一数据是54%。

  与西方国家相比,印度的众多商学院中只有非常少的学校算得上顶级学府。在2014年年初《金融时报》发布的全球商学院MBA百强排行中,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管理学院排名26位,毕业生年薪达到17.11万美元,增长幅度达到110%;排名34位的印度商学院毕业生年薪达到12.34万美元,增长幅度152%。

  马尔霍特拉的一位姐姐是德里大学管理大学的毕业生,她所在的学院毕业生2013年获得的最高年薪是600万卢比(约合61.4万人民币(6.1432, 0.0009, 0.01%))。

  “在印度,高端商学院和层次较低的商学院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印度排名前20位的商学院学生就业一般都没有问题。对他们而言,只需要考虑工作所提供的薪资是否可观,让他们不菲的学费看起来花得比较值得。”徐勤向记者指出,“印度MBA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就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服务行业,以及科技行业。同所有商学院一样,知名优秀的学府毕业生总是各大企业争抢的对象。”

  同时,徐勤也向记者介绍,一些排名靠前的私立商学院,因为有着实力雄厚的集团做靠山,比如印度XLRI商学院便有印度最大的塔塔集团做支撑,学生具有充分的实习机会,所以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不会特别令人困扰。

  跨国企业高管频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印度人屡屡出任跨国公司高管,这同样也是印度优秀商学教育的成果。

  今年年初,全球IT巨头微软[微博]公司任命46岁的印度裔高管萨蒂亚·纳德拉为新任CEO,再次催生关于为何印度人能在欧美大公司出人头地的疑问。联系上同样是人口和人才输出大国的中国,这类对比更引人关注。

  针对美国标准普尔500强企业的一次权威调查发现,这些企业中的CEO美国人最多,其次就是印度人,他们领导着其中7家公司,加拿大人则有4个,甚至连标准普尔自己都曾选了一位印度后裔当总裁。而根据《财富》杂志2009年的统计,世界500强公司的CEO中,只有两位中国大陆人、两位北美籍华裔。

  随着纳德拉执掌微软,印裔CEO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职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除纳德拉外,一长串名字足以说明印裔在西方企业中有多成功:百事可乐CEO卢英德、德意志银行CEO安舒·贾恩、万事达卡CEO阿贾伊·邦加、消费品巨擘利洁时CEO拉凯什·卡普尔、Adobe公司CEO山塔努·纳拉延等。以上这些CEO都是现任的,如果再加上标准普尔公司前总裁德文·夏尔玛、联合利华前CEO文迪·邦加,这一群体将更加壮观。无怪乎有人惊叹,印度人频频“攻陷”跨国巨头。

  总部位于美国的人才战略集团总裁马克·埃夫龙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说,语言优势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层中相比其他亚裔更容易脱颖而出。

  语言思维和欧美相近,加之印度人开放热情的性格和崇尚个性,使他们更能适应欧美文化。印度人能歌善舞,从小生活在大家庭中,容易养成外向和热情的性格,他们平时喜欢侃大山和辩论,这令他们巧舌如簧、口若悬河,这些都会帮助其在职业生涯中融入公司和团队。

  除了性格外,印度本身的管理教育发达也是催生如此多的跨国巨头掌门人的主要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商学院教育很早就与国际接轨。

  印度管理学院等高等学府则是培养印度管理人才的摇篮。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该校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加尔各答分校,在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印度管理学院阿默达巴德分校。

  相比之下,中国只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才开始实施现代管理学教育,逐渐建立商学院。印度在管理实践和培养商业管理人才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

  除此之外,长远的职业规划,特别是事业雄心决定了印裔经理人能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各国在美国的移民群体当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这一群体人数不少。即使经济条件优越,这些印裔经理人仍不满足现状,宁愿自己拥挤在合租公寓楼,也要花钱去上MBA、不断折腾,甚至很多高级经理人辞去工作,自己创立公司,而不去考虑买车买房。

  师资流失成难题

  2010年5月5日,美国著名的哈佛商学院宣布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罗利亚为该学院第10任院长。罗利亚也成为这个著名学府102年历史上首位非本土裔的院长。

  2014年5月,香港科技大学宣布委任邢吉天(Jitendra V Singh)教授为科大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任期由本年9月1日开始。这位沃顿商学院的教授同样也是一位印度人,他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且在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完成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之后获宾夕法尼亚州大学颁授荣誉硕士学位。

  为何印度会涌现出如此多的一流商学院院长,面对这一问题,徐勤笑着补充告诉记者,“就连凯斯西储大学管理学院前任院长N. Mohan. Reddy也是一位印度人。”

  然而,为何这些优秀的印度教师往往成为了“别人”的院长呢?在优秀师资辈出的印度,为何商学院的知名度仍然难以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商学院抗衡呢?

  对于此问题,马尔霍特拉认为,这种难以留住人才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商学院。

  “印度人普遍认为,子女去欧美上大学、移民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国内环境的恶化和长期推崇欧美的国内情绪,都助长了这种念头的日益强烈。在印度,中产以上的家庭很乐意送孩子到欧美留学,富人家庭更是如此。”

  徐勤也坦言,印度国内的环境往往留不住人才,一流专业人才因此纷纷落户欧美,甚至有媒体笑称印度一流人才移民、二流人才在本国经商、三流人才从政。“以商学院教授为例,大部分教授出国发展了就不会再回印度了”。

  此前,联合国[微博]的一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凭借优越的条件,吸引包括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印度由此每年损失高达20亿美元。而印度工商业联合会更是直接估计,印度学生海外求学每年让该国损失170亿美元。在过去30年,只有37%的中国留学生回到祖国。

  对此,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长卡皮尔·西巴尔也向媒体透露,他正在制定一项有关教育领域开放的新法律,此法将打破目前印度高等教育领域的严格限制,准许外国学府到印度成立分校,在印度的土地上培养当地学生。

  西巴尔对媒体称,此举是解决印度人才流失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他的说法,如果诸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能够在印度设立分校的话,将成为印度未来工程师和管理者的摇篮。这就避免了目前印度大量海外留学生滞留不归的问题,也将对经济产生直接刺激作用,有助于维持印度每年高达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合作伸向新兴市场

  在国际合作方面,印度商学院走得要比中国商学院更加早。印度国内的一线商学院大部分都和欧美顶尖商学院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然而,随着新兴市场地位的不断上升,印度商学院最近也将合作橄榄枝伸向了同样的新兴市场国家。

  印度泽维尔管理与创业学院教授拉凡德拉那桑(C.P.Ravindranathan)表示,西方市场已趋于饱和,全球业务的重点正在从西方转移到东方,印度和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作为供应商、投资者、全球金融市场的领导者,在全球商业和工业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国的管理教育也将迸发出更大的活力,以及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多年来,中印两国管理教育的增长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大量人口和不断增加的录取人数,经济飞速增长,由于经济和金融部门的扩张而使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是管理教育发展的原因。”拉凡德拉那桑分析,“一方面,大量学生涌入中印两国本土的商学院,极大地普及了商学院教育;另一方面,大量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在美国、加拿大、欧盟和澳大利亚的商学院中占据相当大份额。考虑到所有因素,你会观察到如今中印两国工商管理教育已成为两国经济发展和行业深刻变革中的人力资源。”

  目前,印度XLRI商学院便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及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合作,共同创建了中印美Global MBA项目。中国、印度、美国的三所商学院各自在本国招收20名学员,这60个学员组成一个班级,分三阶段学习:第一学期在中国同济大学学习、第二学期去印度XLRI商学院学习、第三学期去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学习,第四学期各国的学生分别回到各自学校完成剩余课程。

  另外,长江商学院也在去年发起了金砖国家课程,该课程联合了巴西卡布拉尔皇家基金会商学院、俄罗斯莫斯科管理学院、印度管理学院阿默达巴德分校。

  相比与欧美国家商学院的合作,中国商学院与印度商学院的合作尚处于摸索阶段。但徐勤告诉记者,中印美Global MBA项目在印度招生时场面非常火爆,仅仅20个招生名额吸引了3000名学生的报名。这也证明了当地学生非常看重来自同样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项目。

  对于未来中国的商学院中,是否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印度身影,徐勤这样回答记者,“目前全球经济还处于逐步恢复的过程,新兴市场想要继续在全球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功在长远。对于商学院教育而言,更要适应新型市场发展的需要,积极创新,谋求更广阔的合作模式和途径。”

  最后,当记者问及“中国学生参与到这样的印度合作项目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徐勤笑着提醒有这一意图的中国学员,“印度教授强烈的印度英语口音是需要习惯的。另外,印度商学院崇尚案例教育,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案例的,这种偏西方的教育方法也是中国学生所需要习惯的”。



相关新闻



搜索新闻: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 © 2000-2012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