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品牌经纬 > 践行公益:建树品牌的“助推器”

践行公益:建树品牌的“助推器”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0-09-01, 作者: 陈旭军, 访问人数: 4431


  “5•12”汶川地震之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赈灾,坊间流传“国际铁公鸡”排行榜, 10万、100万、1000万、1亿成为了衡量责任的天平,每个著名的企业都被放到上面过秤示众。玉树赈灾晚会令公众舆论风暴再次席卷网络,对于捐款金额少的企业,网民毫不手软地再一次口诛笔伐。  

  被网友“拷问”良心的不乏三星、诺基亚、LV、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企业,捐助的金额网友认为和其身份和在华所得不匹配。  

  而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则公开表示,所谓“在中国投资赚了钱的铁公鸡(外企)不捐钱”或“一毛不拔”的说法,完全没有事实根据,“根据我的了解,网上传的公司都有很大的捐赠,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只有极个别的捐了200万、300万元。所以网上传的不是事实。”  

  中外企业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心,跨国公司之所以令中国民众所误解,是他们鲜为人知的公益营销From EMKT.com.cn运作规则。

  同样参与公益,方式迥然不同

  面对特大灾害的赈灾捐款活动,中国企业更多的是当成一次绝佳的事件营销机会,许多民营企业家都是赶在第一时间捐出巨额款项,以博得公众的关注。当前,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企业家依然主导着企业的一切行为,而很多重大的企业行为实际上是企业家的个人行为。  

  有位企业家总结了一套“成功模式”: 如果你想与县级领导做朋友,至少要做到10亿元的营业额;如果你想与市级领导做朋友,至少要做到100亿元;如果你想与省级领导做朋友,至少要1000亿元。说穿了,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的政治化倾向,在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以来都是官本位的环境中,衡量一个企业家成败的标志,不是企业是否有愿景,也不是是否受人尊敬,更不是给消费者提供了什么独到的价值,而是能否当官,尤其是成为各民主党派的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这就是很多人的追求。存在就是合理的,当官在中国有很多好处,比如自身的安全性会提高,比如找企业麻烦的人会减少,比如会获得更多的尊严和信任。   

  而“豪捐”更是一个快速传播企业家“美名”的办法。只要有了钱,就会成为媒体追捧的对象,成为名人。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吨位决定地位,实力决定话语权”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种奇怪现象,现在很多人做慈善更多的是为了名,为了企业,当然还有为了自身的安全等目的,这与有信仰的人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而默默地做慈善有着本质的不同。  

  而管理比较成熟的跨国企业,他们在参与公益活动方面,绝对是企业行为而非个人行为,他们有区别于中国企业的理念和自己的一套运作流程。  

  首先,他们认为遭受自然灾害,救灾的主体应该是中国政府。外国政府、组织和企业的捐款和帮助仅仅是出于人道和友谊,不能有任何标准和定量;  

  其次,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如果每次都捐太多的钱,企业会疲于应付,如果都倾力捐款,那么企业就成慈善机构了,与商业准则和资本规律不符;   

  第三,跨国公司捐的每一分钱都是投资人和股东的钱,所以捐赠时必须精打细算,要综合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股东对业绩对利润的回报。  

  和理所应当、义不容辞的国企捐款理念截然不同的跨国公司,反应速度不如国内企业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跨国企业母公司都在国外,也都是股份制,虽然这些企业大多设有专项用于慈善的资金,但仍须经过董事会批准,而金额和灾害的严重程度有关,在未了解灾情前往往只会按照常规进行捐助,一旦了解到灾害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就会不断的追加。    

  在汶川地震过后,诺基亚制定了一整套捐助策略。他们先是向中国、美国、芬兰、加拿大和丹麦的员工募捐,同时,企业自身也捐出与员工捐款额同等的善款;其次诺基亚更重视的是长期的灾后重建投入,包括捐资设立新的希望小学,提供再就业技能培训,确保诺基亚“手牵手项目”大量资源向四川倾斜,并在部分受灾地区开展其“拯救孤儿计划”。 这一系列的投入,相对于单纯的捐款方式更加到位和更具有公益意义。  

  相比于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在参与公益事业方面显得很不成熟,这和中国目前还缺少真正的慈善家有关。在我看来,大规模产生慈善家需要几个前提条件:第一,要有信仰,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说,做慈善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源头的问题。国外的很多慈善家不是为了别人而做慈善,他们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为了实现自己那种崇高的理想而做慈善,他们做慈善不是为了名;第二,要有安全感,不用担心哪一天会出事,不用担心谁会来找麻烦,也就是说能经得起严格的检验,可是在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状态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做慈善成了消灾的手段;第三,做慈善应当是低调的、不留名的,而目前慈善事业在中国几乎成了一种广告,大家攀比着来,看谁捐得多,没有捐的人被社会唾弃,结果很多人不得不“被慈善”。“聪明人”可以利用慈善事业来做低成本的广告和促销,忽悠客户,让大家觉得这家公司是“好人”,而那些默默无闻真心做慈善的企业却被大众说成是“坏人”,因为他们做慈善不留名。 难怪马云的“一元论”、王石的“十元论”阿里巴巴和万科会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3篇)
*公益营销e动力 (2010-07-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东明)
*如何抓住公益营销的关键点? (2009-12-1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游昌乔)
*从“捐赠门”探讨企业公益营销策略 (2008-05-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菌)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0 05: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