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媒体革命进行时

媒体革命进行时


《市场圈》, 2006-01-05, 作者: 吕欣欣牛角尖, 访问人数: 6817


  1991年,当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的时候,并且把它开源之后。谁也没有想到,媒体的潘多拉之盒就此打开。2004年,当Google风暴席卷全球的时候,一个关于google的惊世预言诞生了。在2008年,Google和Amazon合并,组建Googlezon,Google提供网络和搜寻技术,而Amazon提供社群记录和商业结构,Googlezon的目标直指微软这个旧时代的软件巨头。2010年,将会诞生Googlezon和微软的新闻大战,Googlezon利用新的技术重新对媒体进行解构和重组,电脑可以为每位使用者自动撰写新闻内容。微软在这样的互联网形态下彻底败溃。2011年,沉睡已久的媒体做出对网络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反击:《纽约时报》控告googlezon的自动新闻解析机制违反了著作权法。同年,最高法院做出了有利于Googlezon的判罚。2014年,媒体开始彻底退出舞台,《纽约时报》成为为年长精英出版的报纸。预言到此戛然而止,但是命运之轮却没有停止转动。在互联网诞生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介在悄悄地取代旧媒介,在我们不知不觉间,一场媒体变革就此开始了。   

  新浪并没有原创内容,只不过把媒体的内容拿过来重新组织,这起到的不过是印刷机的作用,谁能说印刷机是媒体?

新浪是媒体吗?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就是资讯”。公车是不是媒介?当人们发明了车轮,当人类开始采用车的时候,他就是一种媒介,延伸了我们对空间的控制力和感知力。

  所以当我们今天看到在都市里,铺天盖地被广告涂满全身的公交汽车,以及公车上悬挂的液晶电视。资讯在这里形成了媒体,而公交则形成了媒介。

  当互联网开始产生的时候,许多人把其视作传递信息的工具,BBS是互联网最初传递信息所用的方式。在一个密闭的BBS中,每个人可以互相传递资讯。信息只有传递性而没有被固定阅读。所以,门户的产生,让互联网可以把分散在各地的信息进行重组,并且开放给所有能够上网的用户。互联网第一次和传统媒体如此接近,新浪在这个时代格外突出,几千个编辑流水型的作业方式,将成千上万的内容汇集在新浪,互联网本身则成了承载资讯的工具,所以互联网变成了媒介,而新浪成为了新的媒体。当互联网的新闻发行远远超越传统媒体的时候,新的媒体产生,新的媒体垄断开始出现。

  没错,这引导了媒体变革的开始。

  传统媒体面对这样利用互联网重组的媒体时,显得那么无力。在互联网里面,媒体赖以生存的发行成为了互联网天生的优势。而网络媒体本身的快速、海量和双向性,在传统媒体失去发行的优势后,则成为了互联网媒体争权的力气。在著名媒体人张锐的Blog里面,曾经无奈写道:不得不承认,当介质从纸制品转移互联网的时候,双方的不对等确实存在。最大的例证就是你们接近于无偿地使用着我们用极为高昂的成本生产出来的新闻,同时还在鲸吞蚕食着我们的生存空间——读者正在迅急地转化为网民,平面广告正在迅急地转化为五光十色的页面广告。”

  但是张锐仍然坚持至少在目前,以新浪为代表网络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需要更好、更平等的合作方式。这至少是所有新闻人的理想。

  而事实上,到今天,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就是整个互联网,质疑新浪的声音也日趋增多。著名blogger跑马地就在自己的Blog上,用一系列的文章拉开了质疑新浪的序幕,跑马地认为:新浪并没有原创内容,只不过把媒体的内容拿过来重新组织,这起到的不过是印刷机的作用,谁能说印刷机是媒体?而且新浪在不断利用传统媒体的文章的同时,并没有给传统媒体创造实质的价值,所以如果新的技术会引发新的渠道更替的时候,新浪将逐渐失去自己的影响力。

  这一系列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著名Bloggerkeso立刻写Blog回应:新浪怎么成了媒体的公敌?里面提到如果没有新浪,传统媒体就能逢凶化吉、高枕无忧了吗?而老白则在自己的Blog里面提到,传统媒体对新浪的痛恨,实际上来自转载价格的问题。

  但是,早就有人在分析当新的技术创造了新的信息分销渠道的时候,新浪的作用力将如何被销弱,例如手机的大面积普及、RSS成为新的发行渠道等等。搜狐方刚在自己的Blog里面提到:“Web2.0和3G将会使产业链利益共享模式提前引爆”。在这样的模式下,传统媒体有版权和原创,新媒体有Web2.0和3G,那么新浪有什么?”事实上,所有观点的本质,都集中在原创尤其是优质原创内容的控制权争夺上,这不仅仅是新浪的尴尬,整个优质原创内容的短缺,是整个互联网的一个缩影。所以,当新技术,尤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就是整个互联网,质疑新浪的声音也日趋增多尤其是WEB2.0的技术在被广泛应用后,新浪就成为被革命者。■ 

  在WEB2.0时代当每个人都可以掌控话语权的时候,每个人有了同样的平台。这是一种根本的革命

WEB2.0把媒体还给民众

  有趣的是,Blog的诞生,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会协助媒体对抗新浪,还是会加速媒体死亡的脚步。而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以及名人,都迫不及待的进入了这个世界。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变革的开始。确实如此,从有了媒介这个概念的时候,某些人就会利用资源的倾斜来把握话语权,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浪,都只会强迫人去看新闻,而不是参与新闻。所以,即使在新浪如此强大的时代,在我们眼里,它只不过是一个被放大若干倍,无所不包的传统媒体,并没有任何创新。

  那么我们反过头来看看,如果这种内容的原创权、采编权交给个人会是如何?而事实上,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Blog的书写之中,内容的性质就已经被改变。我们说过,在麦克卢汉的定义里:媒介是人的眼神,媒介就是信息。当Blog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产生信息的时候,就成为了新的媒介,只不过这个媒体,我们可以说是“个人的媒介”。

  所以,当一群来自台湾的译者对《Wethemedia》这本书的译名争议了许久之后,最终还是采用了“草根媒体”。我们也完全可以把WEB2.0的所有信息组织方式看作一种传统精英的落草,当每个人都可以掌控话语权的时候,每个人有了同样的平台。这是一种根本的革命,新技术创造了微内容,创造了个人媒体,内容的组织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玩具,而是大众的工具时,被革命的人不仅仅是传统媒体,还有新浪。而伴随这种趋势而来的,则不仅仅是单一的Blog技术,相伴的WIKI、RSS、Bookmark等一系列在近期被无数人多次提起的名词,无一不是对微内容的组织。这种新的组织权力和组织形式,则造成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趋势,由于每一个人都渴望形成中心,所以每一个人都会去中心化。中心化不仅仅是针对内容的发表,也是对内容的重新组织。

  RSS技术在这里面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当信息因为RSS变得定向的时候,互联网第一次有了发行的概念。我们都能够想象,当一个人在新浪寻找科技资讯,却看到满脸隆胸消息时的恼火心情。你就知道为什么RSS能够在短短几年之内,呈现出要横扫所有互联网内容趋势来。

  这种定向的传播方式,也吞噬了传统媒体最重要的奶酪—发行。所以当你使用了Feedsky或者Feedburner这种专业发行工具的时候,你会发现,网络媒体越来越趋向传统化。

  这是传统媒体的悲哀?还是传统媒体的幸运?

  在媒体市场化更严重的美国,传统媒体遇到了比在中国更严峻的景象。但是路透社快速转型网络和《华尔街日报》义无反顾地接纳RSS,你就知道中国传统媒体对于新技术认知的缓慢。当Engadget和AutoBlog这样专业的数码、汽车媒体利用Blog的方式产生了大量原创内容,并且通过RSS定向发行的时候,媒体还有什么可以拿来和网络争锋的地方?

  

  当Tag在被越来越多人的用来聚合信息,当每一个志同道合的人都可以利用RSS把内容集体聚合的时候,媒体自然而然产生。这种媒体如果发展起来,即便是新浪都有可能被革命。因为SN(社会性网络)在新媒体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每一个超链接构成了一个新的网状阅读,可以把每一个读者带到互联网广阔的空间中去,这是新浪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这个时候,媒体所剩余的优势只能是传统发行的优势。但是在手机渠道被广泛应用,以及类似RSS等新技术可以缩短渠道架构的时候,媒体的发行优势将彻底死亡。手机的强势介入会让传媒的发行无处不在,而RSS则可以让信息自动更新。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革命,而且这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读者在新的革命中也会跳出来,从单纯海量的接受者从而转化成个性化的定制者。预言中提到的Google将重构新闻随时都可能发生。■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3篇)
*商业媒体应该如何为自己定位? (2003-04-0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俞雷、沈钱忠)
*千人成本与媒体选择 (2002-08-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池顾良)
*广告宣传与媒体策略 (2000-08-16, 《销售与市场》1994年第七期,作者:陈静宇)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18 05: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