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营销案例 > 个案解析 > 浮躁之劫

浮躁之劫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4-05-18, 作者: 无言, 访问人数: 2933


  不可否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尤其是在沿海开放地区,流传着无数一夜暴富的传说。法律的漏洞、道德的缺失,使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士在某些领域内迅速致富。因此,一夜暴富的浮躁,鬼魅似的漂荡在中国的上空;浮躁,几乎成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思维最为活跃的中国营销人,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集体浮躁。

  浮躁不是无能,而是源自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然而,但凡浮躁者,对形势的分析往往失之偏颇,失败的幽灵往往伴随左右。

怪胎诞生

  笔者在2003年末曾经写过一篇名为《一家日化企业的天京之变》文章(发表于《中国营销传播网》日化类栏目),其中提到过一家从广州T公司(一个著名的国产护肤品D的营销公司)分离出来的化妆品营销公司--Q公司,在创立之初以黑马之相驰骋在局部市场,但最终因为资源有限和过于冒进,于2002年中关门大吉。

  话说Q公司的两位创始人X和D,由于不满自己在T公司所处的地位,于2000年7月私下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利用原有的客户资源,在短期内就获得了可观的回款:2000年的10月,就是产品推向市场的第二个月,在不足两个月时间里,累计回款已经接近300万元。这对于一个注册资金仅有200万元(而且是拼凑得来的虚拟资金)、刚刚成立的小公司来说,应该是一个辉煌的成就。

  Q公司当时取得的成绩,可以说得益于以下几大因素:

  1、 占用了原来T公司的客户资源:在2000年的9-10月间,Q公司的创立者X和D利用自己在T公司担任大区经理期间在客户中建立的良好关系,陆续与东北三省、山东、浙江、福建、天津、北京等地的客户达成了经销协议,成功地建立了属于Q公司的经销商网络,为产品推向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占用了原来T公司的人力资源:早在创立Q公司之前,D和X就已经开始物色合适的区域人选,并刻意和这些人选建立良好的关系,逐渐树立了威信。当产品生产出来以后,马上和大家摊牌,利用区域人员对他们两人的信任,向大家灌输留在T公司将会前景黯淡的言论,诱使多名原来T公司的区域骨干跟随他们“揭竿而起”。这些区域骨干则带领手下的业务员、促销督导乃至促销员集体跳槽。销售队伍可谓一蹴而就。

  3、 有效利用了T公司的供应链:把掌管T公司供应链的一位成员争取到了新公司,于是在OEM工厂、包材供应商、原料供应商乃至物流系统方面等水到渠成。

  4、 推向市场的初期占用了T公司的部分促销物资:在T公司老板尚未觉察的情况下,用其促销赠品推广Q品牌的产品,为Q品牌迅速打开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为刚刚成立的Q公司节省了大笔市场启动资金。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估计大家对Q公司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吧。打个比方,Q公司其实是一家寄生虫性质的公司,它通过榨取寄主身上的营养而生存了下来。但是,如果抛开法律和道德去看待X和D,他们也算得上是能力超群。

  2000年10月末,T公司发现了X和D的所作所为,于是把他们开除出公司(奇怪的是T公司并未采取法律手段)。但这个时候,Q公司已经掘得了第一桶金,可以离开寄主独自存活了。

初尝胜绩

  在开始阶段,Q公司的市场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当时的市场模式可以归结为:广告及促销承诺→吸引客户现款进货→产品上架→大规模报纸炒作、免费赠送产品切入市场→主要卖场买赠促销→客户补货→前三月现金进货额平均值铺底。

  由于有广告及铺底的条件,加上原来就存在的良好客情关系,所以客户首批打款都比较爽快。有了可观的回款,局部市场的大规模报纸炒作就有了保证,Q公司的几名核心人员集体创作的“三大篇”软文就有了用武之地,在东北的H省、J省、浙江的H市等区域,1/4甚至1/2版的广告在每周五都会冲击着消费者的眼球;在秋天这个护肤品销售旺季,消费心理相对不成熟的一些地区的消费者,在极具煽动性的软文和颇具吸引力的促销手段(如免费赠送产品)吸引下,纷纷解囊购买这个闻所未闻的新品牌的产品。零售额节节上升,市场看好,加上铺底的诱惑,客户于是继续现金补货。一时间,Q品牌在局部市场风头很盛,甚至引起了其他新品牌的效仿,比如2000年11月,在东北的C市,就可以看到上海的SMZ和AZ两个品牌效仿Q品牌进行炒作,在报纸上大做广告,模式和内容都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可以说,Q品牌推出后的前5个月,是这些从T公司出来的营销人员的美好时光:一边是节节败退的D品牌,一边是节节上升、看起来前景美好的Q品牌,还有尚算可观的收入。平均每月超过100万的回款额,也使D和X尝到了自主创业的甜头。

  2001年初,一切看起来很美。

四面出击

  X和D都很年轻,当时两人都是30未到。因为都毕业于名牌大学,都曾经在著名外企任职,因此自视颇高。面对形势大好的市场,两人不禁豪情万丈,2001年的春节后,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4年内进入中国日化界的前三名。

  当然,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包括X和D都清楚;但信心的膨胀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实现继续快速增长的目标, X和D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克隆已开发区域的成功经验,全面出击,开发新的市场;为了稳定(其实是想牵制住)骨干人员,实行员工持股计划(注:员工需出现金购买公司的股权),有3名骨干人员在交纳数额不等的现金后成为了公司的新“股东”。

  春节后的几个月里,两人开始频频出差,招聘新的区域人员,开发新的经销商。先后开发的市场有河北、新疆、四川、重庆、云南等,基本上采取了原有的操作模式。开发初期,回款额尚算不俗,但此时正值春节后护肤品淡季,已经没有了第一波开发时的轰动效果。

  防晒产品,是护肤品企业度过夏季这个淡季的救命稻草。然而,Q公司的防晒产品特殊用途化妆品许可证直到5月份才拿到,虽然最终能够上市,但这个时候,大大小小的防晒品牌早已经完成了铺货工作了,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了。错过了防晒品上市“抢钱”的最佳时机,Q公司也失去了一个增强自身实力的好机会。

  危机已经悄然逼近。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4篇)
*“浮躁之风”对营销人员成长的负面影响 (2010-01-0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蒋军)
*家电业:告别“浮躁”,还有多远? (2008-07-0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张加荣)
*警惕定单中的诱饵 (2007-05-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黄鸣)
*一家日化企业的“天京之变” (2003-12-3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无言)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7 05:11:52